最近,AI圈又炸了。
国内大模型DeepSeek(DS)突然就火了,不仅对话流畅,还能模仿人类写诗、写段子。
让DS锐评各行各业,让不少人破防。
最让网友破防的是那条爆火出圈的锐评:“DS的文字就像混搭了直男的攻击力、直女的敏锐、女同的文笔和男同的刻薄。”
许多自媒体人看完DS写的内容后背发凉,这玩意儿连“人情味”都能模仿,是不是真要抢我们饭碗了?
AI正在突破“工具人”的边界。
当人类小编还在纠结“亲亲”和“宝子”哪个更亲切时,DeepSeek已能通过对话轨迹推测用户情绪曲线。
随着版本的迭代,AI工具越来越像身边的朋友,甚至比你自己更懂自己。
某美妆品牌实测显示,AI客服的复购转化率比人工高出23%。
因为它能记住每位用户三年前的购买记录,并在恰当时候提醒“您上次买的精华该补货了”。
而AI的效率却能碾压人类。
传统内容团队引以为傲的“日更10篇”神话,在AI面前瞬间崩塌。
某MCN机构测试显示,用AI生成100篇不同风格的618文案,仅需泡杯咖啡的时间。
更可怕的是,这些文案自带搜索引擎优化,精准踩着抖音算法的命门跳舞。
成本的对比则更加残酷。
养一个AI团队的年成本(含运维)≈10个资深小编的三个月工资。
某本地生活平台直言:“我们正在用AI替代70%的文案岗,省下的钱足够再开三条产品线。”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算术。”
在这场人机博弈中,最扎心的莫过于:当AI既能写出爆款标题党,又能陪用户深夜emo,甚至比人类更懂甲方爸爸的KPI,我们引以为傲的创意,是否正在变成新时代的“手工业”?
AI的软肋,藏在它的算法基因里。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隔间里,DeepSeek的对话框仍在不知疲倦地吞吐文字。
它刚刚为一款养老险写下“星辰大海般的晚年”这样的华丽文案,却永远理解不了屏幕另一端那位文案策划此刻的困境——她正摸着保温杯里凉透的枸杞茶,纠结着要不要请假去接正在儿童医院挂水的孩子。
这种在职场与家庭夹缝中挣扎的真实痛感,恰恰构成了人类创作者最珍贵的创作密码。
自媒体打动人的从来不是话术,而是“我懂你的难”的同理心。
而AI的贴心服务却始终带着数据茧房的烙印。
当母亲搜索“性价比最高洗衣机”时,算法永远推荐不出能识别校服顽固污渍的机型,因为没有任何数据集收录过妈妈们凌晨三点搓洗衣服时手心的温度。
当我们试图用其解读新出台的医保政策时,得到的可能也只是网络海量文章库的汇总和拼贴,毕竟专家的观点,可能来自于工作或学术经验,也可能来自于过往对知识的学习,如果这些信息都没有分享于网络,AI如何能够发表出专业独到的观点。
这种基于统计学的最优解,未必是符合人心的完美答案。
当全网都在用“星辰大海”堆砌养老险文案时,AI很难写出“养老像种树,年轻时栽苗,老了才能乘凉”这种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比喻——而这正是人类创作者的杀手锏。
(不过有趣的事,上面这句话正是来自DeepSeek。)
或许真正的危机并不在于AI学会了写作,而在于人类开始用算法的标准丈量自己的价值。
当“爆款”、“转化率”、“关键词覆盖”成为内容创作的唯一坐标系,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真实故事、那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鲜活的人生切面,正在被我们亲手逐出创作的伊甸园。
在这场人机共舞的进化赛中,自媒体人的破局之道不在于追赶AI,而在于重新定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当AI能批量生产“完美话术”时,真正的机会藏在那些算法无法数据化的缝隙里。
例如理赔纠纷调解中的人情世故,家庭资产规划里的微妙权衡,这些需要法律、金融与人性洞察交织的复杂决策,始终是AI难以逾越的高地。
聪明的创作者开始与AI跳起探戈。
深夜直播间里,素颜出镜分享理赔失败经历的博主,用真实的生活褶皱击碎了AI精心编织的“完美人设”。
让DeepSeek批量生成100条短视频脚本,再从中挑选5条注入自己的故事基因,这种“人机共创”模式正在重塑内容生产的边界。
更精明的玩家则让AI担任“数据侦察兵”,通过分析粉丝评论挖掘潜在需求,自己则专注于设计直击人心的情感钩子和变现路径。
在这场进化中,AI既是挑战者,也是最好的陪练。
就像撰写本文时,DeepSeek提供的创作思路不是替代思考,而是激发更深层的洞察——这种与AI共舞的智慧,或许正是内容创作者在智能时代最该掌握的生存技能。
真正的危机,不是被AI取代,而是被“会用AI的同行”淘汰。
当AI能处理60%的标准化工作时,人类的价值恰恰在于做好剩下40%。
那些深夜直播间里脱口而出的真实故事,那些在理赔纠纷调解中展现的人性智慧,那些将知识与生活洞察巧妙融合的跨界创意,才是无法被算法复制的护城河。
未来顶级的自媒体人,可能是这样的,白天用AI批量生产内容,晚上化身直播间里的“知心大姐”,而那些拒绝拥抱AI的人,可能连上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感谢DeepSeek对本文的贡献,本文基于DeepSeek提供的内容要点,由人脑“深度思考”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