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觉得进口药价格太贵,希望纳入医保,现在又担心低价的药品质量是否有保障。
2024年底,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集采)正式公布。
本次集采,堪称历史上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药价平均降幅超过70%,多个产品降幅90%以上,流标率超过50%。
前九批药品集采中,还能看到原研药的身影,而本次原研药则无一中选。
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目前每片只需3分钱,每天吃一片,一个月也才1块钱。
而原研进口的拜阿司匹灵一盒三十片,售价在22元左右,显然很难竞争过前者。
所以大家发现在医院越来越难开出原研药了。
今年年初,就有家长发帖称,孩子患支原体肺炎,此前医院开出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已经买不到了,只有国产的阿奇霉素能够使用。
无奈使用国产阿奇两天后,孩子高烧不退,最后还是换回了原研药。
未来还能找到原研药吗,是否有办法实现用药自由?
原研药是由最初研发的生产商制造,研发投入耗资巨大,在专利保护期内,价格较高,产品认知度也较广。
过了专利保护期(一般有二十年),其他制药企业便能仿制出同样的药物,即仿制药,使得相似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
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对于原研药来说,通过大幅降价来参与集采有很大困难。
过去,院内药市场一直是药企竞争的“主战场”,院外药市场份额太小。
通过以价换量,原研药也许还能生存,但面对大量仿制药涌入医院药房,集采价格大幅下降,不少外企也只能放弃竞争。
由于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一些跨国药企开始转变发展策略,选择缩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甚至考虑退出。
难道仿制药的效果就真的就不及原研药么?
仿制药要想进入集采,必须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也就是说仿制药和原研药相比,是等价的。
但辅料、生产工艺这些差别,导致仿制药不能100%地精准还原原研药。
而且不同厂家生产的仿制药之间,也有可能有差异。
到底仿制药还原了60%还是90%的效果,很难说清。
很多人只能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感受给仿制药打分,但面对看病用药这类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家总是趋向于保守选择。
最近上海市“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
“抗生素过敏、血压药不降血压,麻醉药麻醉病人不睡、肠道病准备的泻药不泻。”
看来对于药品质量的质疑,不只有我们普通老百姓。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就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近年医保改革控费的一个手段。
将住院患者按照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以及资源消耗程度的相似性,分成一定数量的疾病组,来确定医疗服务“套餐”价格,然后医保和医院按这个价格结算。
但是患者是按实际治疗费用和医院“结算”的。
这中间就会产生偏差,也就是医院要承担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的风险。
比如得了骨关节炎,DRG限制可能是8000元,用医保看病,超过8000元的治疗费用,就得医院承担,医生还得被扣工资。
对于不同患者,可能30岁的人,8000元够用,如果年纪大点,有并发症,8000元可能就顶不住了,医院就得兜底,兜不住的时候可能就得劝退。
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新闻,比如有的医生做完个手术亏了几万块,一次可以解决的手术可能要分两次做,医院限制住院的天数等。
医生只能在限制范围内选择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
有人可能会问说,“那我买商业医疗险,自费的部分由医疗险报销,医院就能放手去提供最高效、最优的治疗方案了”。
但事实是,只要用了医保,医疗费用就受DRG管控。
也有人提到“商业医疗险投保的时候,可以选择有社保版本和无社保版本投保,我就选无社保版本,尽管无社保版本赔付比例低一点,但能解决问题就行”。
但这样仍然无法规避DRG的管控。
一部分原因是,即使选择自费,后期还是可以去社保中心用社保报销,这个医院是管不了的。
为了堵住这个口子,医院和医生也还是会按DRG的限制治疗。
“百万医疗险基本只能是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部,那买中端医疗险,去特需部或国际部呢?”
去特需部、国际部,挂号排队的人可能少了,住院环境可能好了,但药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很多特需部和国际部和普通部共用一个药房,在药品采购上不是独立的。
一是因为有些原研药坚持不降价,可能就从采购平台上撤下了。
二是因为医院需要完成集采选中品种70%左右的用量,原研药的使用就会被控制在很低的比例,甚至不用。
三是一些考核指标例如“药占比”,也会让医院限制药品费用的规模,影响到特需部、国际部药品的使用。
“那对于药品,也不说自费了,我就去院外购药,费用都不发生在医院,可以吗?”
院外购药需要处方,有处方医保局可查,医院和医生就得负责。
很多医院都只能开电子处方,不让手写,更别说取药的记录在现在强大的大数据下都可以被查到,还能被追溯处罚。
如何向医保局解释,医院有同类型药品,医生不开,却要让患者去院外购买?
目前的政策下,医院和医生只会更保守。
这么看来,医疗险好像也靠不住?
在当下医疗险仍然能发挥它的作用,只不过我们得理清它能力的边界。
在集采和DRG限制下,百万医疗和中端医疗可以解决大额医疗费用问题。
想要突破限制,中端医疗覆盖的特需部和国际部可以满足部分需求,但仍然受限,且未来限制程度可能会加大。
能实现看病自由的,可能只有高端医疗险能覆盖到的私立医院。
但目前我国医院还是公立医院为主,好的私立医院未必都有好的私立医生(至少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且大多数集中在一线城市,而且原研药的市场规模受限,最终也会反馈到私立医院的用药上。
那么,该怎么办?
“商业医疗险是医保的补充。”
这对医疗险定位的描述再准确不过。
看病的问题,从根上还得先从医保难题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