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元统整?
因为一个单元知识点很多,多了就碎了,(分别记背下来)知识点多且又重复出现。
整合出目标,每一课的教法很零散,一课一课教,是线性推进。
学生是学的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掌握后是一个静态的,是一种死板的,少了自己运用的空间。
只要条件一变,全部作废。
单元统整后,目标非常专一集中且简单。
教的内容更少了,与目标有关的就教,与目标无关的先不教。
内容可以互相关联起来,然后互为印证,前后可以互为支撑。
未来遇到的情况肯定是多变的,以后遇到的条件是缺损的,需要所有的知识被激活,被调用,被互相提供支撑。(这是学习的真相)
教师备课时,要做到:
要统筹兼顾,把课文看完 。
对目标选取调用。
任务驱动。
单元统整是一种长程教学,怕断档了,掉链子。怎么才能粘牢?用情境来串联学习。这是我们教师要深入研究的。
【单元目标】
1.分清内容的主次,同时体会作者详写部分是如何写成的。
2.习作时要学会抓重点,写出特点。
重点就是特点,获取作者突出重点的方法,学了后会用。
用习俗来统整
【教材分析】
课文 | 特点 |
1.《北京的春节》 | 详略分明 |
2.《腊八粥》 | 详略的特例,一详一略,很分明 |
3.《古诗三首》 | 寒时,节夕,中秋,跟人文主题有关,不匹配单元学习目标,单教。 |
4.《藏戏》 | 是试一试能不能分辨出哪里是详?哪里是略? |
即性发言 | 跟单元目标不匹配,单教。 |
习作:家乡的风俗 | 是检验,把详略突出来就成功了。 |
【教学规划】
单列:《口语交际》《古诗三首》(穿插教学)
检测:作文(最后)
统整第1、2、4课以及《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事物的寓意作为单元导入。
【情境】“家乡风俗”体验官
【任务】获取详细描写风俗的方法
情境要很生活,有趣,真实。做“体验官”获取详细描写风俗的方法。
任务一:探访古人的年节风俗
寒食节,七夕,中秋节。
师:小朋友,这三首诗讲到三个年节,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吃冷食;牛郎织女的思念,相望,表达有情人之间的牵挂,是一个相思之节,相会之节;第三首,望明月。
学生通过读诗,理解,知道诗中有哪些习俗。
【梳理】
1.不同年节,有不同的习俗(要做的事)
2.不同年节,有不同生发之情。例如:寒食节是缅怀先贤,崇尚清节的生活;七夕节是一种思念,期待;中秋节是对家人的思念,家人团团圆圆。
3.不同年节有不同的代表景物。例如:寒食节,有东风,习花;七夕节有银河看星星;中秋节写月,写桂花。
师小结:同学们发现了吗?习俗都有自己的特征,写诗也好,作古文也好,古诗再短都要突出特征。
出示书第18页,“词句段运用”中的三句填写出来。
任务二:探访今人的年节习俗
(一)《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在《北京的春节》中,中国人过年必做的事有哪些?(全文整体感知)
2.借助字数统计,找到这篇文章的详写部分,提取写法。
例如:元宵节,是作者写的字数很多的,是详写,有哪些写法?
(1)穷尽举例:写元宵的灯
(2)突出特例:元宵的某一种灯
(3)角度多样:从店铺,游人,孩子写元宵节的灯。
3.从不同角度发现详写之密
课后题,找出课文中孩子们怎么过春节的。
孩子的角度:
吃:
玩: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逛庙会……
自己写时,可以看自己的喜好,就是详写的需要。
穷尽,特例,多角度。
治写文章粗糙,多读老舍的语言,多读课外书。
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北京方言。
(二)《腊八粥》
大起大落
一个是八儿和妈妈在等腊八粥(第1——18自然段),一个是吃粥(第19自然段)
1.等粥中,都写了什么?
有哪些原料
粥的变化
等粥过程中的对话
等粥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吃粥写了什么?
八儿的吃相。(暂且放一放)
3.梳理详写方法:
a.过程拆开写,看得见变化。
b.一些细节嵌入写。如人物的心理,作者的评价,一些感受……本文的作者如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像个神秘人,上帝视角,一直存于这个煮粥的现场,能描写腊八粥的变化,人物的对话,八儿的内心……
c.风俗烟火味。不要写独角戏,找了一个人来对话,来互动。 因此,虽说是写腊八粥,但是却有人的味道,却有家的味道。
4.欣赏一下本文语言。
(三)藏戏
师:这篇课文突出了哪些特色?
预设:写了藏戏的面具,历史,表演……
师: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写法?
预设:重点单列
任务三:使用方法,亲临现场
亲临一个家乡的民俗现场,写好自己家乡的民俗,安排好材料,安排好视角,安排好详写部分。
总结:
对照单篇教法和统整的教法有什么不同。用课程学习,不能只是模仿上课,对比着学,才能知道设计的真正意图。
声明 :本文是观看何捷老师直播课后的笔记,只为自己随时可见,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