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17课《古诗三首》备课笔记【听何捷老师备课】

文摘   2024-11-19 22:58   重庆  
【教材分析】
1.古诗,文言文,都是和人文主题相关。
本单元人文主题:祖国的山河秀丽。

2.古诗三首,应该三首一起联动上。
《望天门山》是壮丽山河。
《饮湖上初晴后雨》非常奇丽的风光,变化的风光。
《望洞庭》和谐宁静致远的美景。

古诗词之前,以“山河秀美”为执教主题,让小朋友读一读三首诗,感觉一下这三首诗美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受。第一时间面向整体。而不是第一时间按部就班,从线性开始逐步推进。

《望天门山》在认真地“看”。
《望洞庭》也在“看”。
《饮湖上初晴后雨》酒后驻足观看。苏轼喝了整整一天,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本文是其二。其二出名。

【教学过程】
一、《望天门山》
让学生读一遍诗,教古诗词时,看看注释,这就是整首诗中要给学生交待的,剩下的可意会。

建立模板:
1.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楚江,碧水,向东流的江水,两岸的青山。

师:还有什么?
预设:孤帆。

师追问:孤帆是什么呢?
预设:孤帆就是小船。

师:你看到的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景致壮阔。(第一层是学生的直觉,学生说不出来,直接给学生。如: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景致在一起给人一种壮美之感。)

师:同样写这些,诗人有哪些过人之处呢?(第二层是分析)本来这个山就是这么静止的,但是

师:当两山在对峙的时候,李白想象的是什么呢?
预设:想象成“中断”。

师:你有没有发现在李白的诗中,景物变动起来了,还有哪些景致看出动起来了?
预设:青山相对出,山好像是从岸边生长出来的。
预设:回,水流是一个动,比水流更厉害的是打了个回旋。
预设:孤帆一片日边来。在李白的诗中,孤帆从日边行驶而来的。

(李白以想象为主,示范“中断”理解化静为动,拓展“回”“孤帆”,让学生去圈画诗中李白通过想象让所有的景物化静为动的词,带学生在分析中从直觉的壮美又进一层去感受想象带来的奇丽之美,非常神奇。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眼前,就好像一出动画,一部大戏一样,在缓缓地拉开序幕。要带孩子去感受的。)

2.师:小朋友,你看出了什么?你看到的这些景致,诗人是如何写成的?
预设:“天门中断楚江开”诗人借水写出了山势之壮美,好像是楚江把山冲断的。碧水东流到这里打了个回旋,这里山势地形让水流在这里打了个回旋,是借山写水

3.师:诗人在山水之间感受是什么呢?
预设: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诗人在山水之间,到底在哪里看到这壮美之景呢?
预设:在岸上,在船上……

师:你怎么样去看才会看到两岸的山是一会儿一会儿进入你的视野?
预设:行船途中

师:随着江流水迹的变化才会看到。诗人在山水之间,就在这一叶孤舟之上,边走边看。船在走,诗人在看。于是,在他眼前所有的山水不再是精致的油画,而是一幅出现的动画。两岸的山水都为诗人而复活了。所有的山水仿佛为诗人打开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所以,诗人才会不由得感叹:如此壮阔美好的山,如此奔腾不息的水。诗人面对这山水,大喝一声:你好,我来了!

【古诗词教学建议】
1.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学生一定要理解并掌握的,考点都在注释中。
2.注释要掌握好,注释中没有出现的词语,不串讲。
3.其他的能设计的尽可能设计。

【补充】
师:同学们,为什么,同样是这样的山水,只有诗人李白在这样一次行船中,他看到了,这是为什么?
补充资料(写作背景):李白赴江东途中,途经天门山时,心情舒畅,见到一切的景致都感觉到非常的美好。

模型:看到什么?看出了什么?如何看出?为什么看出?

可能学生会问:孤帆是李白的船吗?
师:整个世界都为他打开的时候,我们真希望这只小船是李白满载着太阳的光辉前来的小船。

【古诗教学建议】
1.诗歌欣赏的深度,适可而止。
2.诗歌的教学切忌线性推进,应该给孩子有点设计感,有设计感会有高级感。
3.  不能忽略学生对诗歌的趣味。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壮丽的河山,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小家碧玉一般风光的西湖。请大家读一读诗。
学生读诗。

1.师: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
预设:阳光、湖光山色、阴雨、湖面烟雾迷蒙

师:除此之外,还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
让学生圈画完成第一环节。

2.师:小朋友,你看出了什么(感受)?
预设:风光好;风光奇;风光多变。

师:“好、奇、变”三个字合在一起,第一个是壮丽之美,这首诗是什么美?
预设:奇幻之美。

3.怎么看(写法)
师:诗人边看边比,边比边想:用什么样的人或事物来比喻西湖?
预设:西子有各种美,有多变的美,不正像西湖有多种多样的风光吗?(把西湖比喻为西子)
师:是的,美对美的,善变的对善变的,小巧的对小巧的。

师:为什么能既看到水光潋滟,又看到山色空蒙呢??
预设:因为诗人是长长久久地去看,如果是看一时,只能看一种风光,诗人是看多时,所以看到了多样。

师:为什么我们都在西湖边,我们却没有看到这样的画面呢?
出示背景资料:1073年,诗人在杭州,任通判,有大量的时间与山水为伴。因此他仔细关注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于是将所有对山水之爱倾注在了诗歌之中,才能写成这样的诗句。

三、《望洞庭》
师:苏轼在湖边饮酒观赏,接下来,我们看刘禹锡是如何欣赏这洞庭风光的。
预设:刘禹锡是一眼望去,一时一景。

(三首诗都在观察,李白是舟行江面上,随着舟移动,一边走一边看;苏轼是边饮边看,一个是就在一个点,就看一眼,望尽所有的风光。)

1.师:作者看到什么?
预设:湖面的平静;秋月的映照;山水的翠绿;君山的孤立。

2.师:你看出了什么?
预设:看出了辽阔,和谐,宁静

3.师:作者如何看出?(写法)
预设:比喻,把潭面比作未磨过的镜子。用比喻写出他看到的景致,想象力丰富。

4.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资料:这首诗写在公元824年,这时他任和州的刺史。升任时,途经洞庭时,写下了这首诗。他的心情如诗一样,很平缓,很宁静,非常恬静。爱眼前的山水,于是,他写下了《望洞庭》。

三首连教,每一首都不要教得太难。

【古诗词教学建议】
1.教古诗词时,不要一味地赏析;
2.让三首诗有设计观念,有一种整体感。三首诗用“看”为核心词统整三首古诗,看法不同,看点不一样,看到的有变化。每首用一个词或字来做总结,第一首“壮丽”,第二首“奇”,第三首“和”。

【彩蛋】
1.每一节课都要有设计,拒绝平庸;
2.最重要的设计是三首诗找异同(看法不同、看点不同、看的结果不同);
3.三首要分开讲,但也要能统筹,用“大好风光”来统筹。

维护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好奇。思想不动,课就是不活。
古诗词一定要背诵默写。

声明 :本文是观看何捷老师直播课后的笔记,只为自己随时可见,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岁月温度
记录岁月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