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指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即宇宙本原。太,极致。易,不断变化而无穷滞),有太初(指元气开始萌发的阶段。初,原始,开始),有太始(指元气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形态的阶段),有太素(指元气不仅有了形态而且有了固定的性质)。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作“浑沌”、“囫囵”,指天地开辟前浑然一体不可剖析的状态)。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抚摸),故曰易也。易无形埒(liè:界域),易变而为一(指天地开辟前元气形变的开始),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穷尽,终极);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通“中”)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完备)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职责)生覆(覆育生命),地职形载,圣(圣人)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阻塞、困滞),物有所通(通达)。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违逆事物的性质),宜定者不出所位(事物的性质一旦确定就不能超出本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性质),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这些都是按照各自固有的性质而不能超越本位的)。故有生者,有生生者(产生生命);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指道)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臊气)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翻译】
列子说:“从前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摄天地万物。有形的事物是由无形事物产生的,那么天地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的阶段,元气尚未形成;太初的阶段,元气已开始萌发;太始的阶段,元气已经形成,且具有一定形态;太素阶段,元气不仅有了形态,而且有了固定的性质。 元气、形态、性质共同具备而未曾互相分离,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是说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剖析、不可分离。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见,摸它却摸不着,所以叫做易。易没有形状与界限,易经过变化成为一,一经过变化成为七,七经过变化成为九。九,是变化的极限,所以重新经过变化成为一。一,是产生形态变化的开始。那清灵轻巧的,上升为天,那浑浊厚重的,下沉为地,阴阳二气,中和交会所以产生了人;所以天地间蕴含着阴阳精气,万物便由此化育生长。”
列子说:“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所以天的职责是覆育生命,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职责是施行教化,万物的职能为各自的性质所规定。因此,天有短处,地有长处,圣人有困顿滞涩之时,万物有通达之时。为什么呢?因为覆育生命的天不能承载万物,承载万物的地不能施行教化,施行教化的圣人不能违逆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性质一旦确定就不能超越本位。所以天地的运行规律,不是阴就是阳;圣人的教化,不是仁就是义;万物的性质,不是柔就是刚:这些都是按照各自固有的性质而不能超越本位的。所以有生命,就有那产生生命的本原;有形状,就有那产生形状的本原;有声音,就有那产生声音的本原;有颜色,就有那产生颜色的本原;有滋味,就有那产生滋味的本原。生命所造就的生物死亡了,但产生生命的本原并没有终结;物体所呈现的形状是实在的,但产生形状的本原并无形状;声音所发出的音响可以听见,但产生声音的本原并未发声;色彩所产生的颜色彰著了,但产生颜色的本原并未显示;滋味所产生的味道被品尝了,但产生滋味的本原并未呈现:这都是无为的道的作用啊。它能够表现出阴的性质,也能够表现出阳的性质,它能够柔软,也能够刚强,能短,也能长,能圆,也能方,能生,也能死,能热,也能凉,能上浮,亦能下沉,能奏宫调,也能奏商调,能出现,也能隐没,能显现黑色,也能显现黄色,能甘甜,能苦涩,能膻臭,能芳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却又没有不知晓的,没有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