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的KWL ---2024年工作室暑期共读分享会

文摘   2024-08-26 15:23   河南  

语篇分析的KWL 


     语篇分析,亦称语篇研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把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建议教师从回答what-why-how这三个问题入手开展语篇研读,为后续教学设计做好铺垫。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对于语篇分析通常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存在“缺失”的情况。在教学设计前,没有语篇研读的意识,仅凭经验设计目标和活动,不曾想过要与作者对话。

     2. 教师的语篇分析,存在“片面”(只有What)的情况。三维度分析比例失调,what一大段,以翻译为主,how和Why两三行显示,简单几句话说下段落框架和主观想法。

    3.教师的语篇分析,存在“罗列”的情况,没有关联和建构。只是把三段分析放在了那里,不去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不考虑对教学设计的指向。

    为解决以上问题,2024年8月下旬,在项目负责人王怡会和郑丽君老师的主持下,工作室成员分小组开展朱晓燕老师的《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共读活动,持续充电,为新学期的到来做好准备。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作者朱晓燕,通过阐述语篇分析的重要性、提出分析框架、注重语境与文化背景、倡导实践与应用以及关注教学设计等方面,为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指导。全书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英语教学的语篇分析框架,主要介绍语篇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讲解做概念铺垫;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详细介绍了语篇分析框架三要素的内容,结合案例从what-why -how三个层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主要包括三维度的要素、分析方法以及教学中常见的不足与对策;第五章围绕常见的语篇类型进行基于语篇分析的教学设计。

     对此,我们根据KWL原则(一种认知发展策略)设计出了读前驱动、读中交流和读后评价三类问题,引导大家逐步建构语篇分析的思维发展,以便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读前驱动(KW)

      K 是what I know ,即“关于语篇分析我之前的理解有多少?”;W 是What I want to know,即“关于语篇分析我想知道什么?或者我对于这本书的期许是什么?”。

      大家的观点如下: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大家对语篇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模式会有所了解,但了解比较浅显,认知停留在课标中关于语篇研读的描述部分,且宏观感觉较强,比如对于语篇文体特征的识别仅侧重了体裁,对文本分析的方法就是一段笼统的表达,或者说知道从what-why-how三维度进行语篇研读但是没有跟教学设计建立关联。

    有问题就会有期待。大家纷纷表达,想了解语篇文本分析三个层面的具体方法,期望读后能够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语篇分析,想知道如何挖掘文本的主题意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内部关联,更想知道语篇分析对教学设计的指向性。



  读中交流



     “在阅读中,大家有哪些触动或者感想呢?是否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呢?”主持人继续问,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享书中核心部分。

    “What层面关注语篇主题语境和内容信息,帮助学生对语篇形成初步理解;Why层面关注语篇的深层,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作者要传递的重要意义,它具有不同层次的深度、温度和高度,体现学科育人价值;How层面关注语篇文体特征、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指向语篇组织手段对传递语篇内容和意义的推动作用”。

    “这三方面相互独立且互相关联。内容为体现语篇的深层含义做好了铺垫,语篇的组织手段是传递语篇内容的工具和实现语篇主题意义的桥梁,语篇的主题意义最终要实现交际功能,即作者和说话人的意图对读者或听众发挥了哪些实际的影响力”。

     所以新课标才会提出“深入开展语篇研读”这样的建议。关于三者之间的比例问题,正如新课标所说,“老师要认识到关于why和how的问题。受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等的影响,一般没有唯一答案,要注重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相互学习”。



  读后评价(L)


     L 是what I learned,即“关于语篇分析我读后学到了什么?我的具体实践举措将会有有哪些?”。

     通过阅读本书,大家获益匪浅,系统地学习了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包括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语境分析、文体特征识别等多个方面;学到了在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做出规范化的语篇分析;明确了语篇分析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共读结束后,经过研讨,结合区域教研背景,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梳理了新学期的语篇分析具体措施:

     1.以语篇为载体,组织教研组长和工作室分年级开展 “同语篇异读”主题活动,继续碰撞,汲取书中精髓部分。

     2.以模式探究为辅助目标,争取创设一种共读圈模式,让更多的人群参与进来,共同进步。

     3.以成果为导向,梳理语篇研读驱动性问题及评价工具,将三维度进行可视化解读,方便教师实操运用。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因为大家一致表达,“读一遍不够,我还需要多读几遍才会达到科学设计的目的”。


      最后,感谢作者朱晓燕老师,通过书籍指导一线教师;感谢河南师范大学王彩琴教授的推荐,让我们快速进入新航道;感谢魏老师和小伙伴的辛勤,大家一起充实,一起有“学到了”的成就感。

     如有你也有兴趣,不妨一起阅读,分享你的KWL吧!



魏玮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旨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名师骨干教师培养的基地、教师成长共同体凝聚的核心、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辐射的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