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汝佳,小学数学一级教师。伦教街道教研中心数学教研员、伦教羊额何显朝纪念小学副校长。顺德区教坛新秀、顺德区优秀教师,伦教街道课改标兵、教书育人先进教师。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佛山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特等奖。主持完成顺德区规划课题2项,佛山市专项课题1项,多篇教学论文、课例获得市区级奖励。
《书籍简介》
《教学的模样》汇集了郭华教授的40余篇文章,内容广泛涉及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教学方式转变、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书中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指出,深度学习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反思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提出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和路径。作者强调,教学方式应该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方向转变。
品《教学的模样》追求理想教学应有的模样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 冯汝佳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郭华老师的《教学的模样》。开篇第一个标题“教学即说理”,我就非常喜欢。数学不就是最讲“理”的学科吗?于是,就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书中对“教学的模样”进行了多维度的描绘,让我意识到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复杂系统。它涉及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情感投入,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需求、心理变化等多个方面。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书的第一章介绍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变革历程,这里就不展开。读到这里,我不禁浮现一个问题:“课改”究竟改什么?教育界从来不缺各种概念和名词,不管是哪一个概念和名词,我想它们都是指向的教育教学核心是不变的。如何上好一节孩子喜欢的数学课?才是我们的初心。为更好了解解决问题的背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如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至今前前后后经历了八次课改,从教材改进和引进期,到对教材的曲折探索期,重新强调了“双基”和首次允许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最后到深化改革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小学数学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选择期(1949—1957年),明确提出通过关注口算、笔算间的联系以及口诀教学等,提高对口算和应用题的重视程度;第二个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探索期(1958—1965年),进一步提高了小学课程中算术的内容和难度;第三个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形成期(1966—1986年),注重在课程内容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第四个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完善期(1987—2019年),强调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逐步深化到学科核心素养。从上述的历程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不再仅以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为中心,而是转向注重儿童个体的整体发展,更加强调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价值认可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面对改革的浪潮,我们小数人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以不变的初心去寻求改变。在课堂中寻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落实“三会”。在《教学的模样》一书中,我看到了几个“有趣”的新颖观点,在此跟大家分享:我们经常会用“跳一跳,摘果子”来形容、理解“最近发展区”的实质,其实这样的描述是存在一些误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应是例如:在学习“11-2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们通过课堂前测调研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的实物数出11~20以内的数,准确拿出11~20各数,了解数的顺序,这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但对于用十进制计数法表示十几的数以及数的组成、位值制等学生缺乏认知,这也正是学生应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思维的提升。“教什么”的问题自然极为重要。但是“教什么”的背后,隐含着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即“不教什么”。只有清楚“不教什么”,“教什么”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清晰起来,确定下来。在教学实施阶段,“教什么”的问题转化为“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我们习惯于根据教材的安排,平均用力,只要是教材里有的,全部都“教”。这样就缺乏考虑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内在结构,也没意识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加工教材。马芯兰老师把小学数学的五百多个概念凝练为十几个基本概念,强调“和、差、倍、分”几个核心概念,更将“和”看做核心中的核心,是重点教的内容;俞正强老师区分了“种子课”和“生长课”为学生提供恰切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通常处理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记忆复现与简单的技能操练,只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技能(知道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几条腿以及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应对。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用字母来表示数,所谓的“简便”作用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也没有理智上的说服力。在这节课上,俞正强老师设计了三个理解活动。“理解一”:有几支粉笔就用数字几表示。这是数字与实物的直接对应关联。后续设计继续让学生“看不见”还要求用数字表示,便引得学生猜测了,既然是猜测,就会有不确定性。以此让学生体验到“看不见”与之前“看得见”具有唯一答案是不同的。俞正强老师这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悟到了什么是确定的,什么是不确定的。打破了此前数学学习中的确定性。“理解二”:有多少根头发?简单而又内涵丰富。简单是因为头发中随处可见,人人皆有,丰富是因为即使可见,但不能确定有多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的头发与你的头发不会一样。那么不同的对象就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理解三”用抽象的语言概括,表述事物间的关系是整个过程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方程学习的基础,有了理解一和理解二的基础,理解三会更加顺畅。无论课改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都不可能止于纸上谈兵,终究要落实到教学,落实到课堂。由一线教师来展开改革的过程。对于课改,支持者有之,淡然者有之,于行为上又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只有持积极支持态度者才能在理念上认同,在行动上投入。教师与学生一样,需要在挑战性的活动中克服困难,增长智慧,发展才能,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