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 曾雯 分享:教学相长,学学相进——读《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有感

教育   2024-09-19 09:10   广东  
曾雯,北滘镇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员,曾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佛山市基础教育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佛山市优秀教师、顺德区优秀班主任、顺德区先进教师、顺德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顺德区 “我最喜爱的老师”、顺德区骨干教师、顺德区中小学课改先进教师、顺德区名教师工作室首席主持人、顺德区2022年教育系统年度卓越贡献教师。执教的课例曾获全国二等奖,主持并参与过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多篇论文。



教学相长,学学相进

——读《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有感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曾雯


这些年,我不断地思考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什么?除了一颗热爱教育的心、远大的教育理想、鲜明的教学主张、教学的“独门绝技”、不懈的研究精神之外,还需要怎样的着落点,才能实现自我突围的力量,获得专业成长,成为卓越教师?

暑假里,我静下心来好好阅读重庆市教育专家钟发全、谢芝玥两位老师合著的《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这本书,对教师的成长以及课程力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方向。书中的一些新名词、新观点涌现在眼前,“课程力、双学目标、效能意识、精品意识……人不是教育教学的产品,课程才是教育教学的产物……”阅读完,我对于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一些观点还有待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钻研和领悟。

这本书中一直在强调的重点就是课程力,书中也对课程力也作了解释,所谓课程力,是教师基于课程(产品)的生产力的总和,以及基于课程(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总和。在我的理解中,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产品,所谓“力”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产品的再塑造和再加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

在大部分老师之中,对于课程缺少再塑造的能力,总是照搬教参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这样的课程就失去了思想,也就没有了涟漪。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正是如此,正如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课程力,才使课堂有了灵动和生机,才能够泛起层层涟漪,催生生命的活力。许多教师对于课程力的再塑造还不够,通常只是简单的参照教师用书,重复使用在网上下载的课件,这样就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和创造的能力,永远跟着别人的思路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为没有课程力的支撑,难以形成“我,我的”教育思想。没有思想,课程力自然就低下,没有课程力的提升与发展,即使是现时优秀,也会很快落伍,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被淘汰。在课程力提升的过程中,没有了思想,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力量。教师在课程发展过程中,不应只是一味执行专家规划的课程,也不应成为一位机械的教学匠,应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教师即研究者”的立场,将课程视为研究假设,透过行动研究,反省检讨自己的教学,以改进学生学习。

提升课程力不单单是指课前的“研”,这只是提升过程中的基础,先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然后还需要在课堂当中去碰撞。课堂对于一位教师课程力提升来说意义重大,有长久的影响,也有短时间的影响。比如,对于公开课来说,我们通常在课前都进行了大量的备课,以求呈现出一个精彩的课堂。可即使我们设计的每个环节都那么用心,真正到了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时候,并不是都能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效果,这也正是课程力提升的一个魅力所在,总是会在思维碰撞中给你不一样的惊喜。课堂不是表演,没有课程力的提升,没有理念的课堂,任凭老师表演得再投入,也只是一场戏而已。

另外,书中还着重强调了课堂既不是教师的课堂,也不是学生的课堂,而是师生双方的课堂,课堂不仅要实现学生的学,也要实现教师的学,即本书所强调的是“双学目标”。“双学目标”建议教师首先要唤醒自我的发展意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引导,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双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学为基本目标,教师的学为保障目标,二者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达成 “教学相长”“学学相进”的目标。“教不能带给教师的发展,学才能促进教师发展”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总结,要想课堂实现“高效”,教师必须有学习意识。

有一句教育名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也就是说,教师的学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产课程主要依赖于教师,课程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课程的好坏,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的课程力是否强大直接关系到“双学目标”的实现与否。

那么课程力如何建构呢?本书中强调课程力建构的核心是为师的五大意识,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却往往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

一是效能意识。在我看来,效能意识也就是课堂上教师以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这节课收获的多,就是高效课堂,反之,则是低效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之学就是研中备、研中教、研中学、研中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才能达到教师之学。而学生之学,则是反映在需求上,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把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那也就真的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师之学与学生之学要同步进行,如果只注重学生之学,无教师之学的发展,学生也只能是低效的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断的学习进步,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二是发展意识。社会教育教学理念的新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对出现的新事物不闻不问,必然会出现课堂的低效或无效,也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出现。课堂中,教师的行为牵引着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课程力其实就是一个火车头,能否高速地飞奔在铁轨上,全看火车头动力的大小,全看教师自身能量的大小。所以,打造高效课堂必然是教师课程力的发展,必然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必然是教师本人的业务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必然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巩固与发展。

三是精品意识。精品意识体现在精品课程、精品课堂上,这就需要我们用工匠精神来对课程、课堂进行精雕细琢,突出学科特征和学科本位的专业性。比如,我们的公开课、录像课等等,这些示范课都是经过雕琢之后的课,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可圈可点,但这仅仅只是常规课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们都能够树立精品意识,把每堂课都当做精品课去对待,那我们的高效课堂自然就产生了。在这种精品意识的背后,是一种进取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拼搏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四是责任意识。责任是一种担当,课程生产是每位教师应负有的责任,也是教师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体现。要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进行课程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生产。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去积累去创造,这是我们不同于其他教育专家的地方,我们总是可以从与学生的接触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我们都能深入去探索研究,有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可以为课程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是合作意识。合作中既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有教师与理论研究人员的合作。在课程合作意识中,作者谈了课堂生态,强调“动”与“静”和谐,“形动”与“神静”的完美统一是促进高效课堂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只要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思想和大力发展课程力,弄清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努力实现“双学目标”,我们便能在教育教学路上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寻求突破 落实素养
提出主张 共同发展


顺德数学之窗
顺德数学之窗致力于数学教学教研,分享教育教学成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单位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