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储能系统中,钠离子电池(SIBs)具有资源丰富、安全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替代品之一。其中,Na3V2(PO4)2F3(NVPF)作为NASICON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工作电压高(3.6 V与4.0 V)与理论能量密度高(507 Wh kg-1)的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正极材料。然而,因为其本征电子电导率低(10-12 S cm-1)以及Na+较大的离子半径导致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稳定性差的缺点,极大限制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将其与含碳材料复合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不同的支撑材料,如rGO、碳纳米管和多孔碳。尽管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VPF@C中的电子传导,但NVPF与引入的碳之间的界面作用力几乎未被研究,如果这两种组分在界面上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优化,复合材料的高倍率性能有望能进一步提高。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陈俊松教授团队利用聚乙烯醇(PVA)中羟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之间的氢键作用及其与V3+的电荷作用,构建一个由NVPF纳米立方体亚单位组成的具有外部rGO层的3D结构。而没有使用PVA制备的对照样品NVPF@rGO表现出NVPF和rGO层之间集成性更差。由于PVA提供的独特构造,NVPF@C@rGO表现出显著增强的钠储存性能,1 C和10 C时的高容量分别为121和114 mAh g-1,在50 C进行7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3%。即使在极高电流率下的100 C,仍可提供64 mAh g-1的容量,表明其具有优越的高倍率性能。原位XRD分析表明,rGO层的存在可以抑制NVPF的晶格变化,导致Na+插入/抽出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以NVPF@C@rGO为阴极和商业硬碳为阳极的全电池表现出稳定的110 mAh g-1容量,对应能量密度为291Wh kg-1(基于正负极质量和),显示出实际应用的诱人潜力。
该研究工作以“PVA-regulated construction of 3D rGO-hosted Na3V2(PO4)2F3 for fast and stable sodium storage”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许士龙。
图1. 样品的形态表征。(a-b)NVPF@C@rGO的SEM图像,(c-d)透射电镜图像和(e)高分辨透射电镜图像;(f)SEAD图样,(g)NVPF@C@rGO的EDS映射图像。
在PVA的诱导下,可以确定由均匀的NVPF纳米立方体组成的3D结构,rGO起着“水泥”作用将所有颗粒粘合在一起(图1a和b)。在透射电镜下(图1c和d),rGO片显示出非常薄的厚度,包裹在单个NVPF颗粒周围。在高分辨图像下(图1e),可以观察到不同集合的晶格间距,分别为0.33纳米、0.54纳米和0.56纳米,对应于NVPF的晶面(103)、(002)和(111)(JCPDS卡号:96-153-5057)。在靠近NVPF颗粒的地方,可以观察到一个约6纳米厚的无定形碳层,这可能是由于PVA的碳化产生。在最外层区域,可以观察到几层rGO,PVA有效地将NVPF和rGO连接在一起,形成NVPF@C@rGO结构。在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案中(图1f),明亮和有序的衍射斑点表明所制备的NVPF颗粒具有单晶性质。元素映射清楚地显示了局部区域中不同元素的均匀分布(图1g),证实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
图2. (a)三个样品的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b)NVPF@C@rGO和NVPF@rGO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NVPF@C@rGO的V 2p、(d)C 1s和(e)F 1s。
NVPF@C@rGO与不加PVA的样品(NVPF@rGO)以及纯NVPF(NVPF)的XRD图谱如图2a所示,它们相对较高的强度表明高结晶度,这也与SAED数据一致。纳米立方体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2b)结果显示,与烧结前的NVPF@rGO相比,NVPF@C@rGO的-OH基团振动峰发生了显著的红移,证实了前者中氢键的存在。已经指出,这些氢键提供了PVA和碳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从而使rGO可以形成一致的涂层覆盖在NVPF纳米立方体的表面上。XPS图谱也证明了材料的成功制备。
图3. 电化学性能:(a)充放电曲线,(b)循环伏安图,(c)1 C循环性能,(d)10 C循环性能,(e)倍率性能,(f)与其他研究的倍率性能比较,(g)高电流长期循环性能。
图3a显示了在1 C电流(1 C=128 mA g-1)下,三个样品在2.5-4.3 V范围内的恒流充放电曲线。NVPF@C@rGO表现出可逆容量为121mAh g-1,接近NVPF的理论容量(128 mAh g-1),高于NVPF@rGO(107 mAh g-1)和NVPF(65 mAh g-1)。
图3c和d比较了三种电极在1 C和10 C电流密度下的循环稳定性。NVPF@C@rGO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在1 C下经过80个循环后几乎没有容量衰减(容量保持率为99%)。在高达10 C的电流下进行500个循环后,它仍保持着112 mAh g-1的可逆容量,对应着98%的容量保持率(初始容量为114 mAh g-1)。相比之下,NVPF样品不仅初始容量低(1 C下为90 mAh g-1,10 C下为17 mAh g-1),而且表现出快速的容量衰减(1 C下100个循环后保持率为72%),可能是由于离子扩散缓慢和颗粒尺寸大所致。NVPF@rGO在1 C下的容量为107 mAh g-1,在100个循环后仍保持了100 mAh g-1(93%保持率),在10 C下只有71 mAh g-1的容量,在500个循环后仍保持了64 mAh g-1(90%保持率)。
图3e展示了三个样品的倍率性能,随着电流密度从0.5 C增加到100 C,NVPF@C@rGO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22、120、118、115、113、108、96、85和64 mAh g-1。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极高倍率的100 C下,仍然可以提供64 mAh g-1的容量,相当于初始容量的53%,并且当电流降至0.5 C时容量恢复,表明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相比之下,NVPF@rGO和纯NVPF的倍率性能明显较差,在20 C下仅保持54%,在100 C下为5.9%,而NVPF在20 C下仅能达到13.8 mAh g-1。这种先进的倍率性能可以归因于NVPF@C@rGO独特结构提供的优异离子/电子导电性和强大结构稳定性,确保钠离子在极高倍率下的快速迁移和快速电子传导,这样的性能显然比最近报道的NVPF基复合材料更具优势,(图3f)。随后进行了长期循环测试(图3g),即使在50 C的高电流下进行了700次循环后,仍然保持着103 mAh g-1的容量,对应着高达98.3%的保持率。
图4. (a)NVPF@C@rGO和(b)NVPF的原位XRD光谱。其中a和b中的x代表NaxV2(PO4)2F3中的钠原子数。(c)单位晶胞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d)NaxV2(PO4)2F3在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示意图。
为了揭示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深层次充放电机制和结构变化,对NVPF@C@rGO和NVPF进行了0.5 C速率下首两个循环的原位XRD测试(图4a,b)。两个样品均呈现出在27.8°、28.6°、32.6°、40.4°和43.3°处的峰值,对应于晶面(220)、(113)、(222)、(400)、(313)和(331)。当充电至3.6 V时,(220)、(222)、(440)、(313)和(331)的衍射峰向更高角度移动,而(113)峰向更低角度移动。可以观察到NVPF@C@rGO在测试期间表现出更对称的变化,大多数峰在充电后恢复到原始位置,表明高度可逆的钠化-去钠化过程和非常稳定的晶体结构。然而,纯NVPF的许多峰偏离了初始的2θ位置,这将导致在长时间循环中应力积累和结构损坏。
此外,通过精调原位XRD数据(图4c),研究了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晶胞的详细体积变化。根据布拉格方程,采用Rietveld方法分析了XRD数据,并确定了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晶格参数的变化。在去钠过程中,晶格参数a和b缓慢减小,而c值增加;在放电过程中则相反。这种相变也在示意图中有所体现(图4d)。可以观察到,对于NVPF@C@rGO,体积变化非常可逆,仅为1.84%,小于纯NVPF(3.29%),表明3D rGO载体能够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该工作通过PVA与rGO之间的氢键作用以及其中的羟基对V3+的电荷吸引,构筑了一种三维rGO包裹NVPF正方块的结构,通过电化学测试与原位XRD证明这一结构所带来的优越性能,有助于推动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的实用化发展。
文章信息
PVA-regulated construction of 3D rGO-hosted Na3V2(PO4)2F3 for fast and stable sodium storage.
Shilong Xu, Ying Zhu, Xinyan Li, Yamei Wang, Dong Yan, Xiaobin Niu, Jingxia Jiang*, Rui Wu, Jun Song Chen*.
J. Energy Chem., 2024.
DOI: 10.1016/j.jechem.2024.07.032
作者信息
陈俊松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同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博士毕业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ship),2013年于马克思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任洪堡学者。2016年2月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做访问学者。目前已发表SCI科研论文110篇,总引频次11000+次,其中多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47。连续多年被汤森路透社选为全球3000位“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