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遥遥领先!
1月9日,“深圳南山区数学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上了微博热搜。
这难度,相信读小学的马斯克做了会落泪,chatGPT看了得摇头。
家长圈看到试卷,都炸锅了,爹妈都成了段子手。
不少家长看完深圳南山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后很崩溃。
掐指一算,原计划考试时间90分钟,一共36道题,整整6页A4纸,仅算一下时间,平均每道题150秒钟,即两分半钟一道题。
有些题目“含诗量”太高了,语文知识元素堆积太多,加大了小学生读题的难度。有“出题老师不知愁滋味,为赋新题强说愁”之嫌。
有些题目“含科量”太高了,信息过载,一堆科学术语,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畴。
数学不是语文,也不是科学,需要言简意赅。
这件事情不仅引爆了社媒、自媒体、家长圈的舆论。
省府主流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也十分关心特区教育,作了报道。
《羊城晚报》采访了奥数专家、骨干教师。
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黄东坡:
广州一重点中学数学名师周老师:
1月10日,面对舆论发酵,有记者联系到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
客观来说,出题思路确实践行了2022年出台的新课标标准:
从命题方式来看,也做到了联系实际,情景化、日常化,结合大量深圳现实生活和数据,让孩子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可解决现实问题。
这试卷很“深圳”场景:深圳市花勒杜鹃、地铁13号线,无人机外卖,字节豆包AI,高科技人才、西丽高铁站、深圳湾公园……
同时也实现了跨学科融合:货币兑换、新能源车充电桩、无人机表演、子弹头列车流线设计、无人机外卖、企业销售额等等。
这对学生的课堂外知识储备和数学应用要求相当高。
为了保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本国国情,2022年制定了新课标。
例如,国际学校践行的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新课标也在部分学科中融入了这些元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这份数学期末试卷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时代下的阅读理解能力、跨学科融合、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国际教育元素。
深圳作为国际城市也体现了“先行者”的勇气和“风向标”的作用。
这些教学原则、学习方式无可厚非,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与国际衔接的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教育的“应然”。
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挺大的。
教育“实然”的部分呢?
这次期末考试,学校主动延迟20分钟,实际上就说明这套试卷出得不好,难度过高,属于翻车事件。
理想的教育与现实的实践,是脱节的,教与考是分离的。
现在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发展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的时间。作业负担重、上补习课……挤兑了大量阅读时间,连玩耍的时间都没有,何况阅读。
况且在卷分数的压力之下,阅读这种占据大量时间但见效慢、提分少的学习,甚至与语文科目出题思路、标准答案相悖,自然只能被舍弃了。(菁质教育一直为阅读能力摇旗呐喊:摩根大通CEO倡导阅读,美国精英大学学生却已读不下整本书 | 寒假弯道超车?先构建好这一项正在消失的能力 | 去功利化的阅读,是终身学习的保障 | 电子产品泛滥,AI生成书涌现,如何拯救稀缺的「注意力」?)
目前公立校小初阶段基本都是分科教学,没有全科教学的安排和全科老师资源支持,师生比也很难支撑起多学科融合、全科教育的落实。在试题中加入跨学科内容,步子跨太大,容易导致劈叉。
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想通过考题促进全面发展,可能变成揠苗助长。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学生能深切体会到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现在的孩子,困在学校、补习班、刷题当中,缺少体验外部世界的机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业卷出天际的现实之下,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力去了解世界。
所以,学生们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堂以外的生活,都没有充足的条件去适应这种“应然”的题型和命题方向。
客观条件不允许,脱离教学现实,难度太大,直接将学生的自信心打压到最低值,同时又拉高了一波家长的焦虑。
以至于有网友调侃:怀疑出题老师参股了培训机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这门“老大难”的学科更需要内在驱动力。
好的数学题应该是有趣、好玩、让人乐于思考,爱上数学,能够沉浸在探索和解决难题的乐趣中。
如果数学考试变成一座让学生难以攀登的奇峰(偏题怪题过多文字信息),就跟提升教学水平、减轻学生家长负担的初心背道而驰了。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