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教育到国际教育 | 吴希福校长新书访谈

文摘   2024-08-15 20:03   广东  


2024年6月,吴希福校长的新书《追梦校长——走出岩屋村》出版。这部教育教学回忆录,再现了他60余年“改命”的一生和40余年“在路上”的教育生涯。


在上一期采访中,谈及为什么总能把最差的班级、较差的学校带出好成绩,吴希福校长说,“我从来没认为有最好的学生,在我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这种平等的目光、跳出丛林法则的教育理念,是个体抵达幸福的要素,也是国际教育的要义。 


以下是吴希福校长的分享 。




菁:您在本书上为读者写的签名是“祝福XX老师幸福”,您在书中写道,“真正的教育是让那些弱势的孩子有生存的权利、生存的价值,将来能够生活得幸福”,在后海小学打造“幸福教育”哲学。回顾一生的个人奋斗和教育事业,您怎么看待幸福?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吴希福校长: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幸福的人,不仅仅是考上985、211,考上名牌大学就一定幸福。


我觉得幸福就是一种心态,一种认知。有些人很有地位,也很有经济条件,但是他一点都不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是付出感、是奉献。 


我认为幸福就是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一辈子都在不断努力着,这能让我感受到从上学到工作的长河中,得到领导和同事们支持帮助的幸福。 


此外,幸福也包括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还包括为别人创造幸福,对待亲人、朋友、同事、学生、学生的家长,甚至我从事的行业,我都是不计报酬地去无私付出,这种幸福感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教师,我一直倡导的是,让我们的教师“享受幸福教育人生”,让他们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当作人生一种非常幸福的体验,当他们都取得了教育的成功时,就是最幸福的。


对于学生,我一直提倡让他们“享受幸福成长经历”,成长经历当中有泪水、有欢笑、有失败、有成功、有挫折、也有伤害,当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从懵懂到成熟,从失败到成功,从无知到富有的时候,那种幸福才是成长过程中的最大幸福。



对于家长,让他们“享受幸福陪伴过程”,同时也要服务好家长。在做校长期间,提出了两个服务原则:凡是家长和社区人士反映的问题,原则上两个工作日之内解决或答复;凡是师生员工反映的问题马上就办,一个工作日内解决或答复


我在这本书里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当年大新小学门口的垃圾站,臭气熏天,对师生员工的健康带来极大影响,我就和政府各个部门沟通,后来将垃圾站升级为压缩式的,最后把垃圾站搬走了。后海小学有一条“断头路”,每天老师们放学以后就要走200米的逆向行车,经常交警在那查车,我就跟政府交警政府部门沟通后把这条路打通了。在文理实验学校的时候,家长们跟我反映学校操场上的高压线有触电危险,我就不断地向供电部门、政府部门反映、走访、协调,终于趁着北部大开发的机会,政府花了10个亿把高压线埋到地底下了。 


敢于承担责任,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一个有担当的人在一起共事,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你一定是幸福的,如果什么事情都不想承担,和你共处的人也没有安全感和幸福可言。 


最主要的还是,我尊重每一个生命,呵护每一个生命,珍惜每一个生命,尤其是那些有不足、有缺陷的孩子们,他们也是小天使。 


我曾经提出了三句话,要想幸福,就需要“有声有色工作,有滋有味生活,有情有义做人。”    



菁:在文理实验(集团)学校创校过程中,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计,无不渗透着国际教育的实践,请分享您对公立学校引进国际教育的看法和经验


吴希福校长:

在推行国际化教育方面,如果说这几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我首先要感谢三任局长。


2003年我刚来深圳的时候,刘晓明局长(时任南山区教育局局长)提出教育的三个制高点,其中一个制高点就是“教育国际化”,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很多走向世界的机会,比如说当年派我到香港挂职,到英国去学习,去接触国际教育。晓明局长创办了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这十年来,我也始终跟着他一起研究国际教育。 


第二任局长曾令格局长,他亲自带我到澳门去考察,推动我们跟英国合作,引进英国的课程,和澳大利亚的希尔斯国际学校合作,派孩子到英国、澳大利亚参加夏令营。 


第三任局长刘根平局长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当年文理实验学校的名字就是他起的,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文理学院发展理念。根平局长专门派我到英国、美国、加拿大去考察学习,还给我们学校派来了来自英国的外籍副校长。外籍副校长协助我们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育人目标,我们把“筑梦圆梦、珍爱生命、创造智慧、向往和平”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  



在文理实验学校,我们开设了模拟联合国课程,引进中国台湾的力翰科学科技创新课程、美国关于理科类的三D动画课程和日本脑科学课程。 


同时积极跟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特别是“模拟联合国课程”不仅融入了国际文化,更多的是改革了教与学的方式,特别是多感官学习、脑科学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分享质疑法、工作室学习等,对师生带来极大冲击。那时候,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来文理给学生上课,我们的英语教师担任助教,极大促进了中外文化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我们还采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就是引进世界管理大师、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即学习型组织建设,这本书中重点谈到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一是建立共同愿景,二是改善心智模式,三是系统思考,四是团队学习,五是自我超越。利用这种现代管理体系,让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走向民主、走向规范、走向现代,走向卓越。 


教育国际化方面,还必须有技术的国际化,当年我担任校长期间,在学校搭建了国际上最主流的两个系统,一个是苹果系统,一个是安卓系统,把有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结合使用,还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台PC一台平板电脑,让老师们使用现代技术促进学校管理和教与学的变革,形成了互联网云教育文化,这在全国都具有引领作用。  



菁:对于渴望写作并出版自己作品的教师、教育从业者,您有什么写作建议或经验可以分享?


吴希福校长:

写作可以促进你对生活的一种梳理和积累。从我懂事开始,好像从上小学开始,就特别善于做记录做笔记,无论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是经历过的会议、活动,我总是会把它记下来。  


写作让你对人生有所期待。每写一篇文章,每记录一次感想,你会觉得人生挺有意思的。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感叹我曾经这样做了这么多。 


写作让你的灵魂有所安放。我觉得如果灵魂无处安放的话,你就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社交和娱乐中,人就会变成得浮躁,无聊,自暴自弃。要知道读书、学习、写作、干事,其实是延年益寿的,美颜的,能提升你的精神长相的,是让你精神富有。在某些程度上,它能帮你克服烦躁的情绪、会让你的身心变得健康。人类历史上,很多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都是很高龄的.


当我们把这些写下来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分享给某个行业或专业人士的时候,也算作“一本小册子,奉献大社会。”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叫作理实相融,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把这些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提炼,为教育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贡献出我们新的智慧。 


如果我们只是干好自己的一份工作,不去思考,不去积累,教育是没有传承。  


但问题是,现在教师的工作任务特别重,还有编制减员造成的压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写作和思考。 


在这里我想对年轻人说,在时代飞速发展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碎片时间,一定要给自己争取时间,也要科学规划时间。



关于写作的建议,第一个是要想写作,从阅读开始。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就没有题材积累和遣词造句等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而阅读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树立榜样。 


比如说,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陶行知、顾明远、裴娣娜、李吉林等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书籍,读小说、诗歌,通过这种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思考和写作方法。 


第二个就是抄写。我特别喜欢抄写,抄写了这些好词、好句、好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你就会记得很深刻。 


第三个我觉得一定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写作没有捷径,对于有志于取得成绩的人士,一天不读书,一天不写作,可能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当你对读书写作有一种如饥似渴的追求的时候,你基本上不存在不想写和不会写的情况。 


最后,先不管质量,先抓数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万事开头难,写作是开笔难,所以先不要考虑质量,先从一个小的角度给自己一个任务,写出来后再慢慢去修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包括我写的这本书,改了不下10遍。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