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进入倒计时。
站在年终回望这一年,作为国际教育自媒体,菁质教育不仅聚焦教育现象,也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热点事件。
这些丰富而具体的事件,构成了我们对现实的鲜活感知、对未来的有限预判,也冲击和重构着对当下教育的多角度思考。
我们在各行各业专家和学者的多重视界中穿梭,以跨文化、跨学科的“他者”眼光反思教育本身。
我们在看向世界的同时,既理解了教育的普世价值和普遍性难题,拥有了共鸣,也瞥见了独属自身的教育灵光。
我们回避了虽能博眼球但有误导性的热点或观点,同时我们正视教育痛点,挑战主流声音,坚持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和观点分享。
也许在这些题材和观点里,我们并不能为您提供可靠的关于教育的答案。
但是,在讲述我们选择的这些热点、表达我们的观察和看法、他人的故事和经验的时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您认为这样的教育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是否值得一过?
跟随这些代表性的题材和推文,让我们一起回望属于菁质教育的这一年。
AI技术之于学习和教育,究竟是一种神奇高效的辅助工具,还是会颠覆整个教育底层逻辑?
自2023年Chat GPT引爆全球关注之时,我们就开始密切、持续关注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持续举办了AI教育研讨和培训。
从涌现出的创新企业新生代人才,到大学文科专业的招生调整;从教师职业的潜在危机,到诺奖新趋势,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与此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也与 AI 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快速迭代的生成式AI产品的出现、高校AI世界百强排名,让我们不禁思考 AI 时代的成长与挑战,以及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
回顾2024年引发关注的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科技领域事件,这些事件如何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和教育趋势的感知?我们的教育观念遭遇了怎样的冲击和重建?
为什么总能“逆风翻盘”?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 | 吴希福校长新书访谈
教育是一门培育他人和自我栽培的艺术。
学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是学校所难以取代的。
父母自身也需要成长和更新认知。对当下社会现实、热点事件的感知和思考,向有国际声誉的不同领域的佼佼者、研究者学习,家长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以成为孩子在成长的惊涛骇浪中的那块压舱石或领航者?
丹尼尔·卡尼曼,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留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春天,在哈里森教授的《花园》里读懂蟾蜍和安的「种子」
Z世代“巨婴化”,为什么孩子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
玩耍=学习?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专家的研究,让家长懂得孩子「无所事事」是好事
饱和学习、分数膨胀,「鸡娃」为何频现「烂尾」?
逆袭为副总统候选人的锈带男孩,恨铁不成钢
一场失败的教育实验:被曲解的「穷养」与高管控「木匠式育儿」
「网红」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不要害怕对孩子的“管教”
任正非最新讲话:孩子一定要快乐,然而「驯兽场」里的他们深深倦怠
内卷让孩子“英年早衰”,重建生命力需要“间隔” 与 “脱嵌”
《如父如子》:理想的父子关系是复调式且流动的
“脑腐”成牛津年度词,焦虑的一代该“信息节食”了
心理学巨擘津巴多离世,他的“日常英雄”理论能否打破教育内卷魔咒?
这两年来,国际学校暴雷、造假风波使得国际教育圈依然面对巨大挑战。选择国际学校、留学值不值,成为热门话题。如何在这条赛道上,走得稳,不掉坑?
钢琴崩盘,艺术赛道却成爬藤新蓝海?
标化可选,还要考SAT吗?「针对SAT,一场被误导了的战争」为SAT正名
美本学费飙升,福布斯提供「平替」,学生转赛道?
中国家庭育儿成本全球最高,鸡娃热度会降低吗?
五月份三大国际考试局陆续开考,莫让造假毒害国际教育圈
用中文授课,唯一白人学生退课,「反向留学」值不值?
放眼全球,大学凭贬值是共有现象,大学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专业面临大洗牌、就业难、文科式微、投入产出不匹配……面对这些现象和挑战,不同高校的教授、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什么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应对之道?
当文凭期望值降低,名校光环褪去,还能有什么新卷法?
超越文理之争,为什么常春藤的标配是“通识教育”?
被撤销、被劝退……中美高校哪些专业面临洗牌?
复旦教授支持有条件啃老,宾大学生吐槽就职压力,专业职业选择该往何处?
彼得·蒂尔:学费挣不回、就业难,美国高等教育泡沫化
加州理工首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STEM女学霸时代到来?
“太长不看”。
屏幕时代,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危机,就是专注力与阅读能力的消失,青少年也未能幸免。为什么青少年不爱也不能阅读了?这个习惯和能力应不应该保持?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重拾这项能力,提供哪些资源?
寒假弯道超车?先构建好这一项正在消失的能力
电子产品泛滥,AI生成书涌现,如何拯救稀缺的「注意力」?
摩根大通CEO倡导阅读,美国精英大学学生却已读不下整本书
过多同质化的主流声音,会遮蔽某些常识和真相,也会给整个教育生态带来伤害。
我们通过“他乡的教育”(芬兰、日本、新加坡、美国)汲取国际教育精华,同时反观中国家庭的教育期望,试图解读超越国界的底层教育逻辑,以及不同国情之下的不同成长路径,发现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并做出改变的地方,以及我们可以继续保持的优势。
连续第七年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家,芬兰教育「看上去很美」?
别再「反焦虑」了,上东区家庭的育儿之战更激烈
在失去的三十年,「平成一代」宅而不废
中国学生数学比美国学生强?计算能力不代表数学能力。
实行40年的高才班被取消,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也要避免过度竞争?
高考生也有多元升学路径?带你了解越来越多优秀考生关注的“综评”赛道
2025年悄然而至,预祝蛇年祥瑞,Happy New Year!
新的一年,我们与您相伴而行,继续探寻不确定时代里教育的多种可能性、追寻穿透焦虑和不确定性笼罩之下依然绽放出的那些光芒。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