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奖已全部揭晓,3个科学类奖项中的2个(物理学奖、化学奖)颁发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
人工智能横扫诺奖,AI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它引领的技术突破得到了诺奖“盖章”认可。
然而,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深度介入人类生活,但人工智能却很难“拿下”诺贝尔文学奖。
当有记者问及,在未来,如果人工智能工具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那么它有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成员安娜-卡琳·帕尔姆回答:“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即便人工智能工具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会是在极其遥远的未来。因为目前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文学创作的水平距离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非常遥远。”
人工智能攻城略地之时,人文学科才是最难被取代的?
“AI教母”李飞飞,其实受益于人文教育?
今年,AI横扫诺贝尔奖,当诺奖委员会公布物理奖和化学奖获奖名单时,全球科学界大为意外和震撼。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巨擘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在“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方面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则授予了戴维·贝克、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詹珀,以表彰他们在计算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得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而当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接连颁发给AI领域科学家之后,诺奖委员会宣布今年把经济学奖授予阿西莫格鲁、罗宾逊、约翰逊这三位经济学家。
而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可谓给AI泼了冷水。
因为这三位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的富裕与贫穷背后的原因时强调,技术进步并不一定能带来经济繁荣和人类福祉。
相反,历史上技术进步的好处往往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
技术未必带领人类走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关键还在制度。
在获奖者阿西莫格鲁和约翰逊合著的《权力与进步》这本新书中,阿西莫格鲁呼吁在设计新技术时,应关注“机器的有用性”,即技术应旨在增强人类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而“AI教父”辛顿则忧心忡忡地认为AI会取代人类,掌控人类社会,以至于他在诺贝尔奖颁布的现场连线时说:“我感到愧疚和后悔。”
而辛顿在2023年就从谷歌辞职退出,并表示,退出是为了能够公开谈论人工智能的危险。
辛顿特别担心,人们可以通过注入自己的想法,来操纵选举或战争。
辛顿认为,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智能:动物大脑和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智能形式,这是一种更好的智能形式。
作为辛顿的学生,Open AI的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科弗 (Ilya Sutskever) 也跟他的导师一样担忧人工智能的威力和走向。
伊利亚·苏茨科弗认为,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坏的,但随着它的不断进化,虽无意为之,但人工智能会做出伤害人类的行为,所以当下最重要的是让AI跟人类道德“对齐”,而不是任由其快速发展和应用。
正因为伊利亚·苏茨科弗持有这样的看法,所以有了自去年11月份以来Open AI的“宫斗”大戏。
9月26日,Open AI 首席技术官米拉宣布离职,至此,Open AI的三大联合创始人全部离开,只剩下山姆奥特曼留在OpenAI做CEO。
至此,以伊利亚·苏茨科弗所代表的关心人类伦理和安全的“超级对齐派”VS山姆·奥特曼和格雷格·布罗克曼代表的加速发展实现商业应用的“有效加速派”之争,以奥特曼赢麻告终。
现在的大势所趋是,人类已经发现了AI太有用了,几乎没人会同意叫停它的发展,也不太可能人为阻止它的发展。
技术的狂飙突进,使得人文黯然失色,人文的地位和作用岌岌可危,最近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变化,让“人文无用”的趋势更加显得触目惊心。
哈佛和斯坦福大学正取消人文课程,而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却再次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以来,哈佛大学遭遇了募捐危机,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哈佛大学2024财年收到的捐赠总额下降了约40%,创下过去十年内的最大降幅。
捐赠基金是哈佛大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在财政危机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文学科被取消。
近日,哈佛大学的本科学院已紧急取消了至少20个系别和其他项目中的30多门秋季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历史与文学系、艺术与建筑历史系、宗教系等人文课程。
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院长通知该大学23名创意写作讲师,他们将在未来两年内被解雇。
文科无用论的受害者,主要集中在以文学, 哲学,历史学等纯人文学科上。
比起理工科,它们的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确实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而且事实上,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不一定非要接受大学教育才能成才,大学也培养不出梵高或者莎士比亚。
但人文教育其实有包含更广阔的维度和价值。
人文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通过实证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和规律,这些研究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知识和答案随时随地唾手可得。
然而,人工智能并不拥有智识。
什么是智识(Intelligence)?
智识是人类心智所独具的一种能分辨对于错的直觉能力和价值判断。柏拉图称之为“见识”、“明智”。
长期从事大学人文教育的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这样区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
在今年普林斯顿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克里斯托弗·路德维希·艾斯格鲁伯的演讲再次强调了人文教育(Liberal Arts)的重要性。
艾斯格鲁伯在演讲中说道,人文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你体会超越的感觉。
一位民意调查员曾经告诉艾斯格鲁伯,大学应该停止谈论人文。
但艾斯格鲁伯不这样认为。
艾斯格鲁伯以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华裔科学家、人称“AI教母”李飞飞教授的职业生涯举例:
艾斯格鲁伯认为:人文教育意味着适合任何人接受的教育。
AI教父辛顿曾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毛毛虫提取营养物质,然后转化为蝴蝶。GPT-4也像人类社会的蝴蝶般,提取了人类数十亿的知识。
拥有海量知识的生成式AI会怎样?
爱因斯坦说:“人类真正的知识表现为想象,而非知识。”
知识不是智识,智识来源于想象、好奇、直觉等等人类独有的情感和心智。
这正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也是人文教育所能给予我们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