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全球知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去世,享年91岁。
2021年,津巴多教授还入驻了B站与中国网友交流,并一直更新视频到2023年6月,回应各种提问。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以“斯坦福监狱实验”和“路西法效应”闻名于世,他的学术成就斐然,其所著《普通心理学》更是成为全球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从早年研究好人如何在特定情境下变成恶人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到晚年致力于推广“英雄想象项目”,津巴多教授这一生的研究涉及两个主要学术课题。- 更不要低估你自己对自己的影响,别让别人决定你是谁。
津巴多教授曾说,他不希望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是那座斯坦福监狱的监狱主管,而是希望写着:他把人们从害羞的牢笼、无知的牢笼、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他做得兴致勃勃,同时也激励年轻人去成为“日常英雄”。
在这个人人都在感叹阶层固化、没有上升空间、年轻人自黑为“废柴”、“牛马”,想“摆烂”、“躺平”的时代,很多美好的理想、崇高的意义已经消失殆尽。津巴多的“日常英雄”理论,是一种逃离内卷的路径、对意义感缺失的抚慰,在今天显得格外鼓舞人心。![]()
随着学生变得保守,他们不再相信有斯坦福的学位就够了,好像还要与整个世界竞争。
学生们开始担心起找工作的问题,不再愿意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尝试,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年我来到斯坦福的时候,我在尝试各种生活,那时的我们相信,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并且都能成功。
事实可能确实如此: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积极昂扬的理想主义气息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了。
拥挤即“内卷”,失去理想主义的气息,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采用同一种方法去竞争和生活。“内卷”,起源于人类学的说法,本义是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2024年,“内卷”一词在中国社会掀起巨大共鸣,成为当年热词,一直延续至今。当时,人类学家项飚对“内卷”有进一步的解释:内卷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项飚在接受采访时说,所谓内卷,不仅仅是说竞争激烈不激烈的问题,而是说白竞争,明明知道最后的收获也没有什么,大家还是要竞争。不知道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方式值得去生活。如果你退出竞争的话,你有道德压力。这种竞争导致所有的人都统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也不想别的,让大家就是这么的忙碌着。
项飚认为:“你看到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兴趣,然后有很多不同的渠道,活得好的方式也不一样。但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开出新的小道来。”在教育领域,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培养,也面临这样“内卷”的问题。在几近绝望的白热化竞争中,很少有家长愿意退出这场竞争,也不接受在这场竞争中落败。因此,在所有个人志趣和活动都让位于学业,甚至影响正常休息的不合理的程度下,孩子们完全没有时间去关注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家长和学校也并不真正在乎。作为家长,也很难跳出固定视野,去实践另外一种与社会规定的轨迹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只能重复取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继续鸡娃这样的人生轨迹。![]()
不从众、不被不合理的事情束缚,这是津巴多“英雄想象”项目的内核。“英雄是勇于做他人所不能为,说他人所不能言,敢于中断‘连锁反应’。当大家都做着相同的事,说着相同的话,总需要‘英雄’ 率先行动起来,打破常规,带领大家做非凡事。”
英雄其实是其貌不扬的普通人,在挑战性的情景中做了应当做的事。1971年,当时还是津巴多女友的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博士,看到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看守”虐待“囚犯”的残酷情境,马上阻止津巴多继续实验。不要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体化!
不要让他们把你放入某个分类、某个盒子、某个自动贩卖机里,不要让他们把你变成一个客体,一样东西。
请坚持你的个体性,礼貌地告诉他们你的名字,大声地让他们清楚你是谁~
津巴多的这个观点,对于深受过度教育内卷之害的我们是振聋发聩的。教育内卷下的学生们,已经不是保留和发展自身天赋和兴趣的独特个体,而是被卷成统一的“刷题机器”,并被分类成学霸、学渣、学困、学弱……等等种类,就连Ta自己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还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日常英雄”,就是不被社会期待、同伴压力、长辈眼光所牵制,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保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选择。![]()
在一次清华大学演讲中,被问及如何培养创造力,津巴多这样分析创造力的心理机制。津巴多是意大利人,他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两个民族。他们的家庭非常相似,父母都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很高的期望,都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好,夏令营一般都会去学数学,而不是去玩。聪明是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很多知识信息,考试的时候把这些知识信息运用上去。老师、父母自己都没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到知识,知识只是创造力的基础。首先,发挥创造力意味着会经常失败,失败的情况多于成功。区别在于当出现障碍的时候,这些人会将它视为挑战,当所有人多说这行不通的时候,有创造力并能成功的人会坚信自己的信念和选择,继续往前走。所以,创造力,需要个人拥有很强大的能量、意志和信心。这意味着家长应该重视创造性,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而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去接受挑战,去探索,能够把失败和挫折转化为动力,从而改变孩子的内在心理动力。然而,过度内卷必削弱孩子的心理能量,因为他们失去了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家长是否有勇气做个“日常英雄”,支持孩子做个“日常英雄”?把眼光从学校课堂和课业成绩转移开来,重新分配精力,还原生命力,才有可能在逃离内卷的同时重拾创造的激情。![]()
![]()
![]()
![]()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