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比起跑线更重要——读希福《追梦校长》之所感 | 刘晓明

文摘   2024-09-07 20:01   广东  

编者按


人生有没有起跑线?


这个起跑线是什么?


输在起跑线上的放牛娃为什么能赢得人生这场马拉松?


在几乎一口气读完吴希福校长的《追梦校长》这本回忆录后,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创始理事长、原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晓明,结合他对当下教育内卷的现状,写下了他的感触和思考。







追梦比起跑线更重要
——读希福《追梦校长》之所感
刘晓明 
2024.09.06

希福校长送给我他的新作《追梦校长》一书,这是一部自传体的生涯叙述,我几乎一口气读完,颇有似曾相识,比翼齐飞的感触。


追梦从他的童年开始,一直写到他光荣退休,贯穿60年,生动展示了他一生的奋斗历程,辛酸苦辣,败挫荣耀跃然可见,可谓平凡中现精彩,艰难中见意志,跋涉中展奋进。动情之处,不禁令人眼湿


读罢之后感慨系之,思考良多。


希福出生在陕南安康的一个穷山沟里,父母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姐妹八个,生活异常艰难,抬水、放牛、砍柴、挖红薯等都干过,能吃饱饭就是最大追求。
5岁前,他几乎还不会说话,家人和邻里都以为是个哑巴,他的晚熟和迟滞非同一般


希福校长成长的坎坷经历,使我想起了当今盛行的一个话题,那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目前,这一说法在社会语系中虽然不再流行,但实际上仍被许多人当作定律,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在为“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削尖脑袋,苦心积虑,拼命争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中的“内卷”业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奇葩,令人啧啧无语。


人生有没有起跑线?这个起跑线是什么?
这是个具有普遍价值判断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个个体成长的哲学命题


用起跑线的观点来看,希福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并不鲜光,起初当农民,之后当民办老师,后来考上师范,再读专科、本科。这样的经历,即使是那个年代,也算不上多么拔萃,用现在的标准,他的起跑线是很靠后的。
然而,这种起点并没有阻挡他的进步和成长,反而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有人把人的一生比作马拉松长跑,参加马拉松长跑的人,起跑线并没有那么重要,快一点,迟一点,并不决定最后的比赛成绩,说明路程越长,决定最后结果的因素越复杂,起始快慢对结果的影响越弱小。人的一生相当于成千上万个马拉松,决定其成功与幸福的因素就更加复杂多变,起跑线就更不那么关键了。这么说,是不是人生的起点不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他的起点是什么,起跑之后他的方向是否正确,路径是否合理,策略方法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有没有相应的营养补给相配合等等。
人生成长的起点,并不是人们执念中的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还有分数、成绩、排行榜,而是他的成长环境和内生动力


希福的自传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追梦
他一生都在追寻、追求、追逐,永不停息。不是跟别人追赶,而是向内追寻,向前追索,跟时代追逐。他的知识起点其实不高,但是,他的精神动力起点很高,马力十足。从小就自立、自励,富有梦想,在奋进中不断脱变,不断超越自我,终点是立己达人,贡献社会,始终如一,从不动摇,矢志不渝。


他的书出版之前,请我写几句话,概括他奋斗历程,我是这样说的:
“脱变是贯穿一生的修炼。希福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位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教育家型名校长,恒守初衷是其脱变的坚定磐石,终生求知是其脱变的不竭源泉,始终追寻是其脱变的不二法宝,无羁自新是其脱变的巨大张力”。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言。
一个人如果不是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里励志、磨砺,塑造起初始的理想、价值观、志趣和坚韧的意志,就不可能形成终身为之进取的动力,即使起得很早,起跑线很高,也有可能半途而废,无果而终。
这似乎是在回答起跑线是什么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起跑线,何恐不得成功,何惧没有幸福?


回头看看现在的社会现象和教育常态,实则完全背离了人的成长规律,全然没有对起跑线的深刻哲学思考和判断,基本上都在随波逐流,热衷内卷。于是乎各种问题和矛盾都显露无遗。
在潜藏的陈旧起跑线的观念主导下,人们刻意追求的是华丽的办学设施、富裕的生活条件、显贵的同学群体、知名的学校品牌、强悍的得分能力、骄傲的社会阶层、丰富的人脉关系、能挣大钱的未来职业等等。这样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把天真纯洁的孩子投进了一个短视的、功利的、庸俗的染缸里,其结果,学校平时倡导和宣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最终被社会上落后的观念和扭曲的行为所异化,甚至被玷污。



我曾经跟校长们谈过一个观点,人类社会的一切创造发明、成功幸福、进步发展,都可以从教育中找到依据,人类社会的一切贫穷、饥饿、疾病、战争、掠夺及其造成的苦难,都可以从教育中寻找根源
还说过,教育不应该跟在社会庸俗观念和少数诉求的后面,而是要开宗明义,走在时代的前面,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教育应该向社会传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怎样把孩子的成长当作千万个马拉松对待?
如何才能培养出未来会思考、会批判、会判断、会创造、有情怀、有定力的优秀人才?
仍然需要有更多的人,在更广博的意义上,破解人生密码,上下求索,合力推进。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和条件过于优越,优越得胜于小皇帝、小公主。
古人早就说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大家都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是说说而已,真要自己孩子去实践,内心却是另外一种信念。


希福校长童年时期的悲催命运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正是这样的处境,让他从小立志,从小追梦。


追梦不是一个既定的结果,而是一个奋进的过程。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处境,有不同的梦想,这个梦想必须朴实无华的,是脚踏实地的,也是符合正确价值观的。
有了这样的梦想,就有了一辈子的生命动力,就会慢慢进入“任尔风吹浪打,我似闲庭信步”的境界。


我以为,一个阳光向上,充满激情,履挫履起,从不放弃的内心梦想,才是决定人生胜负与成败的高起点,它比世俗的起跑线更重要,更宝贵,更耐人寻味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