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失败的教育实验:被曲解的「穷养」与高管控「木匠式育儿」

文摘   2024-07-25 20:00   广东  


最近,暑期档电影《抓娃娃》,火了一把。


这是一部套了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外壳,但内核是鸡娃与教育的影片。虽是喜剧片,但被不少网友评价为“中式教育恐怖片”。



《抓娃娃》的剧情梗概是,一对白手起家的富豪夫妇,因为觉得把大儿子“养废了”,于是决定对小儿子进行“穷养”打造,让他经历土豪爹马成钢小时候所吃过的苦,同时进行周密布局的精心教育,目标是把小儿子培养成清北大学高材生,一成为合格的企业继承人。


于是,这对夫妇精心设计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聘请全员陪演,24小时监控,倾尽全力,为孩子炮制一个接受贫困家庭毒打的世界:住在破烂的房屋、照顾瘫痪的奶奶、每天劈柴熬药、跑五公里去上学、捡瓶子卖废品赚钱、靠水龙头滴水蓄水喝、每天在昏黄的灯泡下看书……


在这样的刻意培养下,小儿子马继业最后选择读体育院校,也迷上了去捡矿泉水瓶。


信奉吃苦教育、高管控的教育模式,是这部影片传递的中式教育恐怖元素。




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间也有“千金难买少年苦”的说法。


《抓娃娃》里的土豪爹马成钢也是这么一路过来的。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是:“现在回头想我能有今天,全是因为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再反观在衣食无忧中被养废了的大儿子,令他更担心小儿子如果不吃苦,不受累,不忍受贫穷,就会养尊处优,失去斗志。


这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想法,尤其在面对孩子成长于优渥的物质条件之下暴露出种种缺点的时候,更会归因于没有吃过苦头。



吃苦精神是很宝贵的品质,但不能曲解为只要吃苦就是成长,又将对孩子的折辱混淆为挫折教育,于是让孩子吃很多根本不需要吃的苦,遭受不应该遭受的伤害和屈辱。


这就不是吃苦教育,而只是在重复家长童年不得已的创伤性体验。


苦难只是苦难,承受物质贫穷的苦,以及由此附加的体力的苦、不公的苦,没有必要美化和称颂。


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 一书中认为,如果长期陷入对于金钱的稀缺,那么人的心态会变得更加消极,从而陷入贫穷的怪圈。

因为,资源的稀缺会减低人们的“带宽”。


所谓“带宽”,是指人们心智的容量,它包括两种能力,分别是认知的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贫穷会让人短视、得过且过、失去注意力、观察力、分析能力等能力,因为这些能力不得不让位于最重要的解决饥饿问题的需求。



《贫穷的本质》一书,两位作者深入贫困国家多年研究发现,穷人由于生活朝不保夕,更缺乏自制力。他们往往在得到一笔资助之后,就会很快挥霍一空,这些钱都用在满足食欲等感官享受之上。


所以,不是所有的苦都是能让人成长和走向完善的苦。


吃苦,如果只是吃物质缺乏、成为廉价劳动力这些浅层的苦,换来的只是被迫高强度重复劳动的早熟,却很可能阻碍了心智发育,对物质的敏感和紧张,对重复性劳动的疲倦,并不有助于发展完整的人格。



真正有意义的“苦”,是一种克制的能力,锚定一个目标,不放弃、不动摇,不畏惧,百折不挠,能够咬牙坚持到底的意志力。能吃自律、耐得住寂寞、独立思考、接受挑战、承担责任的苦,是延迟满足感所带来成长的苦。

这种深层次的苦,不单纯是痛苦,它可以让人在过程中收获愉悦、自尊与自信。

当下的孩子,已经在承受各种精神层面的苦:求学、升学、竞争、就业的压力、寒门难出贵子的阶层固化……


要应对这些挑战,家长不应该是让他们吃苦,反而更应该为他们提供爱与温暖的土壤,无条件支持的力量和勇气。



《抓娃娃》之所以被称为中式教育恐怖片,还在于土豪爹高管控式的鸡娃模式。马成钢恨不得小儿子在遭受贫困毒打的同时,接受最全方位的教育,这是顶级儿童学习心理专家高普尼克教授所说的“木匠式育儿”。


土豪爹聘请顶级教育专家,街坊邻居全是雇来的员工,他们全方位无死角、用各种方式随时随地给小儿子马继业灌输知识。


瘫痪的奶奶其实是高薪聘请的教育专家,上学路上会遇到安排好的外国人问路帮他练习口语,早市小贩是刻意青睐的外教,按照教纲进行情景会话,楼下大姐吹头发时会顺便讲解吹风机的物理原理。


马继业写的日记小心地锁在抽屉里,结果抽屉有后门,每天都会被爹妈检查,还会被专家拿去做心理分析。



但即使这样精心打造了趋于完美的教育环境之后,最终小儿子也没有按照父亲的理想进入清北,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体育学校,当参加比赛发现赛场上有空水瓶时,他还是会捡起来抱在怀里。


至此,土豪爹的教育实验失败,令人唏嘘。


这样的结局,印证了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的一句话:

“对孩子精雕细琢终归是徒劳。”

家长步步为营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为孩子铺设理想的未来或帮助他们应对变幻莫测的未来。 



经过各种实验研究,高普尼克教授指出,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童年之所以比其它动物要漫长得多,是因为人类需要在童年期要做好充分的探索和准备。同时,高普尼克强调,儿童在心智方面并不比成年人弱,他们有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她界定了园丁式育儿和木匠式育儿两种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不会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去塑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让孩子的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


父母像木匠一样,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



高普尼克教授强调:

木匠式育儿不仅会毁掉本该属于你的育儿享受,还会毁掉孩子的人生。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现代文明的先决条件是启蒙,启蒙的原意是 enlighten(点亮)。《抓娃娃》里的土豪爹,让孩子吃无谓的苦,相当于将孩子置身于完全的黑暗之中,是徒劳无功也违背了教育本质,再加以木匠式雕琢的教育牢笼,无疑成为失败的教育恐怖故事了。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