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同学大腿200多针不算霸凌,那么校园霸凌有标准吗?

文摘   2024-09-30 20:00   广东  

霸凌,音译自英文“Bully”,1973年出现的概念。


校园霸凌问题由来已久,近几年更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自九月份开学一个月以来,关于校园霸凌的现象引发热议。





从山东某双语学校6年级女学生被男同学用圆规铁锥等扎了218下被判定“未达到霸凌标准”,到广东某中学在反对校园欺凌承诺书上出现“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坚决不拍照、不录视频”的内容,这两个事件的陆续出现引发热议:校园霸凌并不遥远,但它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园霸凌究竟有什么标准?
如何发现并保护被霸凌的孩子?
最近网络上流出的一段视频中,山东某双语学校一女同学哭诉在她小学六年级时,男同学用圆规、铁锥子、刻刀笔等在她的身上扎了218下,衣物都是针孔。女同学在日记中表达“想死”。
然而,对于这样的伤害,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此事最后是这样处理的:
警方认为,不构成立案标准,建议双方民事调解。
当地教体局回应,未达到校园霸凌标准
据悉,教体局的认定过程是这样的:由校领导,派出所民警,律师等组成14个人,进行投票,最后投票结果是,不是校园霸凌。
在这个事件发生的同期,有网友爆料广东某中学出具的反对校园欺凌承诺书上出现“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坚决不拍照、不录视频”的内容。
此事一被曝光,引发了家长的不满,随后,在教育局的介入之后,校方将这一段内容更改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并表示是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学习。
按照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孩子被霸凌了,也无法保留证据。这不禁让人质疑:这是在保护被霸凌者,还是保护霸凌者?这是在反校园霸凌,还是反曝光校园霸凌呢?

今年曝光的恶性校园霸凌频频发生,其中包括被霸凌的孩子为此失去生命:从山西大同10岁男孩被两名同学长期霸凌、邯郸初中生凶杀案,再到秋季开学前福建晋江灵水中学一女生因被霸凌跳楼自杀。
校园霸凌事件或惨烈、或隐蔽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对大多数人来说,提到被霸凌,往往是停留在被暴力对待这一印象。但其实霸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身体霸凌、语言霸凌、性霸凌、网络霸凌等等。
霸凌需要更多地“被看见”,才能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让青少年远离伤害。
那么,什么是霸凌?
1973年,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丹·奥维尤斯给校园霸凌下了定义:一个学生长时间被压制性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下,这种行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而非偶然事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出版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研究报告指出,校园霸凌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全球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被同学暴力对待过。
2020年至202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组曾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22年秋季对有18岁以下子女的美国父母进行的调查发现:欺凌问题被列为父母最为担忧的一大儿童问题。22%的12至18岁学生表示他们遭受了欺凌,最普遍遭遇的校园欺凌形式包括成为谣言的焦点(15%)以及被取笑、辱骂或侮辱(14%)。
美国政府建立了反霸凌网站 https://www.stopbullying.gov/,该网站由美国教育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司法部、国防部、农业部和内政部联合建立。
网站上有大量的视频、图片、文章等资料,向用户传达如何识别霸凌以及反霸凌的信息。其中包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了一系列动画视频以及在线测试。
  • 第一部分,面向入学前的幼童,一共2集,告诉孩子什么校园欺凌。
  • 第二部分面向学龄儿童,一共12集,告诉孩子面对校园欺凌该怎么办。
  • 第三部分是基于第二部分的在线测试,一共12套。每集动画都会对应一套小测验,以检验孩子对欺凌知识的掌握程度。


网站还提供了求助渠道,如果用户需要帮助,可以通过网站上的链接直接跳转到国家自杀预防生命线等相关机构,及时获得专业支持和援助。

在我国,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编写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信息非常详细、全面。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界定了什么是学生欺凌和暴力、详细解读了如何从老师、家长和学校三个层面防治校园霸凌。
手册强调,从各国各地区对校园霸凌的各种定义中可以发现,很难对它进行永久性的严格定义,所以需要抓住最为核心的要素。
因此,该手册综合世界各国的研究,再结合我国发生的校园霸凌典型事件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件,对校园霸凌给出了以下定义:
在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 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 使被欺凌的学生遭受身心痛苦的事件。
手册还分析了学生欺凌定义的三重结构,并且提出了“欺凌萌芽”“标准欺凌”“典型欺凌”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于一般性冲突,霸凌首先有两个核心要素,“身心攻击”“遭受痛苦”在这个层面上,被定义为“欺凌萌芽”。
而如果在这个核心要素之外,再加上次级要素“以强凌弱”“重复实施”则可以定性为“标准欺凌”事件
最外面的圈,“存在围观者”和“不限于校内”,属于是附属要素存在这两个要素,即定义为“典型欺凌”事件。
手册还强调说,要警惕“欺凌萌芽” 向“标准欺凌” 的演变: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将学生欺凌事件防治在萌芽状态,不能静等重复实施要素的出现
举个例子:

一个初中女生被4个女同学殴打后告诉了老师,老师找来那4个女生批评了一顿,以为事情就算解决了。结果几天后,这4个女生将该女同学强行拉进厕所拍了裸照。被欺凌的女生吓得不敢上学了。倘若教师当时能够将该事件明确判定为欺凌萌芽事件,并按照欺凌萌芽事件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就不至于使殴打演变成拍裸照的 “标准/典型欺凌” 事件了。

因此,处理霸凌的关键,关键是通过关注和干预,把霸凌扼杀在萌芽中
同时,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引导孩子说出发生了什么;向孩子说出坚定的保护承诺;同时通知老师进行处理并交给孩子正确的应对方法。
“这就是我厌恶你们的原因,因为你们无法改过自新。”这是韩剧《少年法庭》中法官沈恩熙对少年犯说的话。
人性之恶,深不可测。
有多少人痛苦的童年里,都有着被校园霸凌的阴影。
防治校园霸凌,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
正如沈恩熙说的:
有句话说:教养一个孩子需要整村落的力量,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整个村落都满不在乎,就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人生。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