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闻名全球,以高效、务实备受赞誉。
分流制度是新加坡教育的特色之一。
7月份,新加坡歌星孙燕姿在社交媒体上诉苦,称因为要辅导六年级的小孩参加PSLE而被迫推迟营业。PSLE是新加坡的小升初,由于新加坡特有的分流制度,小升初特别重要。
而在小升初之前,新加坡小学生在三年级还有一次分流,即小学高才教育计划(GEP),选拔1%天资聪颖的学生进入9个学校中的高才班。
近日,新加坡新任总理黄循财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将取消已有40年历史的小学高才教育计划,并从2027年起改用新制度。
新制度下,约10%的学生将受益,同时,这些学生将无需转校,仍可在原学校继续接受高才教育。
有评论称,这次改革,相当于从“卷学生”变成“卷学校”,同时也意味着分流制度的转变。
高才教育计划GEP的全称是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也常被大家称为1%天才班,是新加坡专门针对天资聪颖的学生推出的教育计划。
1975年底,新加坡教学模式和学制都暴露出一些问题,造成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六年制小学的辍学率一度高达11%。时任总理李光耀委任副总理吴庆瑞找出教育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
1979年2月,吴庆瑞发表了《吴庆瑞报告书》,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将学生分流,学习快的和学习慢的分开学习。
1981年,时任教育国务部长郑永顺博士带领的团队研究了德国、以色列和俄罗斯的天才教育项目,最终确定了更适合新加坡的以色列模式。
这一模式就是专门为学术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学校,为1%的天资异常高的学生量身打造,针对他们的独特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全新加坡近200所小学中只有9所学校开设GEP,可谓名校中的名班级。学校以每班约25人(普通班每班40人左右)的规模进行小班化教学。
新加坡高才班计划自1984年开始实施,通常这项选拔会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进行。
高才班不光重视课业成绩,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研究技能、公共演讲能力等综合能力和领袖气质。
GEP本来没有那么高的热度,但这些年来,却变味了。
从本来多数学生裸考,被“玩坏”成特定人群疯狂补习备考。本来依靠智商来选拔,变成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靠补习考进高才班。
这就违背了这个教育计划的初衷,这一方面挤兑了真正天资高但没有针对性备考的孩子的机会,另一方面,依靠补习进入高才班的“人造天才”,考进后却表现平平,跟不上学习进度,也面临很大压力,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变化的世界,高才教育计划的升级应运而生。
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提出了小学高才计划采用新模式的理由。
1. 每个学生的特长都不同,某一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所有学科能力都强。这类学生在这个制度下,就没有机会进入高才班,而在新的制度下,如果你特别擅长某个科目,你就可以参加这个科目的高才班,所以新制度比较有包容性,也能让更多学生受惠。
2.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他们所展现的才华和能力不一定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展现出来。有些孩子发展快,有些发展慢,小学高才教育导致孩子们三年级以后就没有机会去参加课程。新制度下,如果你在三年级后展现这些才华也可以参加这些课程,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3. 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重的不止学术成就,还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确保孩子有稳定的大环境,能保持跟熟悉的同学、老师互动,新制度下,每个孩子都可以留在他们自己的学校。
新制度属于精英教育的升级版,大概有这些变化:
选拔人数增加
从原来的1%增加到10%
选拔方式调整:增加了校内评价和多阶段选拔
将保留三年级的标准化GEP选拔测试第一阶段,以帮助学校识别这些学生,但取消第二阶段。学校还可以根据日常观察、教师推荐和学生作品等补充信息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可在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多个阶段被选拔加入学校项目和课后模块。
保留原校学习,无需转校
这一轮改革,引起很多人的一个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新加坡放弃了精英教育的传统?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它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尤其是精英教育。
新加坡教育被公认为“亚洲翘楚”,甚至世界顶尖。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排名中,位居第一、PISA成绩多年全球第一……
多个“第一”的成绩斐然的背后,源于精英教育理念和分流制度设计。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本人就是精英出身,他曾说过:
精英教育得以落地在于新加坡的分流制度。
第一次分流
小学三年级的GEP考试,也叫天才班考试。
第二次分流
小学毕业(六年级)的PSLE考试,俗称“小六考”。新加坡的“小升初”,决定孩子是否能进入顶尖的初中。
第三次分流
上升通道的收窄也与大学的扩招和普及化有关。初中毕业的O-Level考试。新加坡“中考”,决定孩子能进入JC(初级学院)还是Poly(理工学院)。
分流看似是人才选拔的提前化,但其实并不是一考定终身,更没有那么内卷和内耗。
首先,新加坡名校和普通学校没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分流考试并不是“一考定终身”。孩子如果没有进入好的小学,还有小六会考可以进入好的中学,就算没有进入初级学院,依然可以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好大学。
再者,分流制度下也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在李光耀总理提出的“老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的理念下,在不断削减课程内容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新加坡实现了每天只上半天课,学生有更多自主安排的课外活动时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海娜采访了新加坡一些政府中小学的家长,包括中国家长和新加坡本地家长。
在《从“分流”到“定制”,新加坡教育到底“卷”不“卷”?》这篇文章里,有的家长认为卷,有的认为不卷。
但这些受访的家长有一个一致性观点:
在新加坡,本地家长对于孩子进名校、好大学没有很大的执念:
作者总结道:“家长的焦虑和压力,一方面来自对孩子的高期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制度下向精英倾斜的资源分配机制。”
2019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实行了40年的分流教育制度将结束,中学生也不再分流。从2024年起,教育部将在各中学全面推行“科目编班制”,以取代分流制。
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兼顾教育公平,而今,小学阶段也不再分流,这个受益于精英治国的国家,是否能促进学生们更加“有效地卷”,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继续进步,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