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过寒(暑)假
寒(暑)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
不怕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假
随着寒假的到来,熟悉的话术又开始出现,假期努力实现弯道超车的焦虑又弥散开来。
然而,弯道超车会不会只是个伪命题,或者会起到反作用?
寒暑假的安排能不能回到它的初衷,仅仅让孩子们在离开学校高强度学习和竞争的时空里,放飞自我?
教育专家、心理学家都建议家长不应该再施压,以下是寒假“反超车”指南。
12月底,在学校和学生正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之时,网易新闻发布了一支“青少年心理”的公益纪录片《县中学生现状:每天在校超17小时,精神科挤满中学生》。
在这个十几分钟的视频里,记录了华北某县一所中学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也传达了家长、学校心理老师、当地精神科医生的心声。
学生们每天5点半起床,每天几乎有18、19个小时都在学校学习,两三周甚至一个月才放一天假。
据医生介绍,每个月都有20、30位中学生就诊,在他看来,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导致出现问题。
这些学生抵触上学,有的自残,有的学生产生了被害妄想症,还有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不得不休学,并到精神科住院。也有的孩子及时接近崩溃,家长建议退学,但自己依然坚持上学,熬到高中毕业。
精神科护士和学校心理老师也说,很多家长、老师还意识不到很多孩子出了问题,还是一味重视成绩,只有当孩子实在无法上学了,他们才做出改变。
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席卷全球。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 (NIMH) 数据显示,每年约有 20% 的 12-17 岁青少年会经历一次重度抑郁发作。近年来,这一比率不断上升,患病率从 2011 年的 17.3% 上升至 2021 年的 20.1% 。
根据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体系(NHS)的最新数据,英国 8 至 16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 20% 可能患有精神障碍,而 17 至 19 岁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一数字则上升至 23%;这意味着英国大约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
U.S. News/Generation Lab 2024年3月的一份报告显示,70% 的学生自上大学以来就一直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且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寻求帮助。
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是青少年过得太苦,还是他们太脆弱?
由于个体和成长背景的差异性,很难精确地得出结论。
但有一个共识,父母的焦虑和压力,通过被承载了对未来期待的教育、学习这种形式,传导到孩子身上。
而家长的压力往往来源于社会压力。
面对这个难解的症结,法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劳东燕发问:家长作为成年人,如果自己都承受不住社会压力,为什么认为孩子能承受得住?她认为,家长与学校有可努力的空间,帮助孩子扛住压力。
劳东燕教授认为,在社会大环境未得到改善之前,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压力问题。
那么,还得从家长自身做起。
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小概率的例外,而我们自己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就是普通孩子,天赋与智力普通,心理承受能力普通,再怎么逼迫也不见得能在学业上拔尖。
很多父母不怎么信任孩子,殊不知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与努力与否无关。就像当父母的自己在职业发展上可能也没取得成功,那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不够努力吗?
孩子成功与否,我并无所求,我的理想与梦想,会自己去实现,不会放在孩子的身上。再说,孩子有什么义务去完成父母未竟的梦想呢?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寻找与确定内心真正在意的东西,不断放弃对自己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事物。当把关注点放在已经获得的东西上,而不是孩子做得不好或者犯错的部分,一切顿时豁然开朗。
劳东燕以自己养育两个个性、禀赋与偏好都截然不同的孩子的心路历程,总结道:其实人从生下来就不是白板一块,而是装好系统来到这个世界的。
孩子有压力有困难时一定选择与孩子站在一起,帮其缓解压力解决困难,而不是与学校一起对孩子联合施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同样提出:家长不应该和学校一起施压,而是与学校形成反作用的互补,家长在寒暑假最好是放养。
在接受采访时,林小英教授说:
孩子在校时间承担的课业任务、考试和竞争,已经给了他们很大压力了。
然而,当下社媒有一种主流的声音是,要利用寒暑假实现“弯道超车”。
所谓利用暑假 “弯道超车”,不过是一些机构和自媒体贩卖焦虑、带货卖课的手段。
然而,“超车”是为了什么?往往是为了通过假期的学习卷赢同学,迎来成绩的提高。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可量化的优势,但却可能损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前北大副教授、精神科医师徐凯文老师,提到这么一个说法:每年开学季,学生的自杀数量变多。
徐凯文老师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一是因为现在寒暑假作业太多,学生大年三十都在做卷子,完成不了作业、解决不了问题,他可能会感到绝望。
因此,徐凯文老师提出,我们要守住两条底线:
“睡眠剥夺,身心崩溃”,8小时的睡眠都不能保证,不要谈身心健康。
我们的孩子一直在做作业,不参加活动,德智体美劳从何而来?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商从何而来?一天到晚和书本打交道,怎么能学会和人打交道?
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父母,都应该把孩子最基本的底线守住,我敢说80-90%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没有了。
这两条底线,在寒暑假,是完全可以“归还”给孩子的。
在学校获得了基本的基础文化与知识,就足够了,寒暑假剩下大量的时空里,家长可以放养,孩子可以放飞。
正是寒暑假里那些“不干正事”的快乐瞬间,让孩子有了喘息的机会,汲取新鲜的精神能量。
比如走向大自然、走进博物馆、各种游乐场馆,尽情享受爱好,玩耍到欢畅淋漓,在远离学校和课业、走向真实世界的体验里,获得各种情感资源和生命经验,才能在新学期重新出发,走得更远。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