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奇点;不清楚是哪一侧
near the singularity; unclear which side.
这是1月5日,2025年拉开帷幕之时,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用AI写的“六字故事”。
生成式AI的奇点近了吗?
1月22日,特朗普正式就职第二天,就宣布在4年内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这个项目被称为“星际之门”,由Open AI、软银和甲骨文牵头。
1月8日,马斯克在 CES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接受专访,对AI做出了预判:2024年AI已耗尽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数据,未来3到4年内,AI将把绝大多数认知任务揽入囊中,完成所有不涉及物理操作的认知任务,甚至能提出人类从未想到的建议。
上个月,马云近四年来首次公开演讲,着重阐述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他表示,AI时代的机遇要比互联网还要大100倍,而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也依赖于AI的助力。
新的一年,AI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哪些惊喜或惊吓?
最近,AI给教育界制造了一次惊吓。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 Unbound Academy 获官方批准,明年将为4—8年级学生开设全AI课程学校,AI将会代替老师教授课程,学校的成人则是为学生提供辅助的“指导员”。
AI这就要开始取代教师这一角色了吗?
既然人类学不过AI,那还要学吗?
AI的更新速度远远快于人类的学习速度,人类的进步周期可能需要几十年,但AI几乎每天都在进化。
面对汹涌来袭的AI,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学习和教育。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许我们可以从那些超越时代的大师那里学习一些关于“学习”的经验。
过去一年,很多世界级大师陆续告别世界。
包括最近去世的世界顶级导演大卫·林奇。
恐怕AI视频生成和创作再发达,也无法复刻出像大卫·林奇《穆赫兰道》这样伟大奇特的作品(被BBC评为21世纪100部佳片第一名)。
作为一个颠覆传统的鬼才,大卫·林奇说:“我从来不学习,什么都不学。讨厌学习,非常讨厌。唯一重要的事情发生在学校之外……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慢舞派对、大大的爱,还有梦,黑暗而美妙的梦。”
琼瑶老师,放弃大学学业,直接开始专业写作,因为她和前夫一致认为,上大学反而会影响创作能力的发挥。
在AI时代,能激发创造力的学习,更不可能在传统课程上发生了。
我们无法回答什么是AI时代好的学习和教育,但起码知道什么是不合时宜或者没有价值的学习。
另一位也在去年离去的大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这样寄予中国学子:
短短六个字,道尽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学习的本质。
提问能力,在AI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但要拥有提问能力的前提,得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说:
“你还是要学习科学、数学、推理、逻辑、哲学、历史……教育中所有的基础技能,仍然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它让你学会如何与AI互动,你甚至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所以,这些都没有改变。”
因此,基础性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是落后的学习方式、无价值的学习内容需要尽快淘汰。
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在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ROE) 学术期刊发表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结束学校教育的原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End the Grammar of Schooling)》论文,探讨了AI将颠覆传统教育的四个方向。
传统的预设课程往往强制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知识,而个性化学习需要适应并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学习的过程可以跨越传统学科和课程标准的限制,让学生能够自主规划学习之路。
在个性化学习的时代,不再需要学生按年龄划分班级,而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兴趣组织学习。学生可以在人工智能、同伴、在线资源和专家的支持下,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教练和导师,帮助他们发掘潜力、提供反馈和情感支持,创造一个鼓励失败与进步并重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局限性和偏见,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引导者。
现行的评估模式是基于一种虚假的精英主义来筛选学生,而不是允许学生表现得同样优秀。因此,将“优秀”定义为优异的考试成绩是有问题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反映学生在21世纪所需的实际技能。未来的评估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创造性。
赵勇教授认为,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劳动力。然而,在AI时代,许多传统的职业正在被机器所取代。如果未来的教育体系能够在AI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个性化学习,那么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
随着AI的倒逼,今后一定会有更多创新的教育方式应运时代而生。
正如工业革命颠覆性地解放了人类的体力,AI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全面释放、激发人的能力。
12月26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初等中等教育生成式AI指南》。
这份指南非常详细,日本文部科学省在邀请教育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教师培养等各领域专家、现任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等参与,并听取了生成式 AI 相关企业的意见后,形成该份指南。
人类中心原则:AI的目标是扩展人类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判断。
学校需认识到生成式AI的输出是“参考之一”,最终决策和责任应由人类承担。
结合《学习指导纲要》中的能力要求,利用生成式AI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AI工具来提炼自己的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需成为学生与生成式AI之间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 AI 知识与技能。
教师的校务工作:用于教学资料准备、时间表制定、活动计划等,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委员会的指导:提供政策支持,确保生成式AI的安全使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视角,但需注重信息真实性和道德教育
使用生成式 AI 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在隐私保护、著作权和公平性方面。
避免在生成式 AI 中输入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和成绩数据。
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道德教育,使其能够正确使用AI工具,同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在引用生成式AI的内容时,注明来源,避免抄袭或不当使用。
教师需要掌握生成式AI的基本知识,并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以支持学生学习。
AI 的使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教育职责。
AI在重塑和改变教育形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学会和AI共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弄清楚你是谁,我是谁,是互相理解和共存的前提。
正如这份指南所强调的:AI的使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教育职责,人文是人所独有的,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能供人智”,但它没有心灵的维度,无法提供人文关怀。
人类,作为完整的、有精神向度的人,既有心智上的创造力,也拥有坚韧、勇气、爱等品质。
从这个层面出发,未来,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期待。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