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巴黎奥运会圆满闭幕,我们为中华健儿的拼搏奋斗精神和取得的卓越成绩而生自豪之感。赛后这些00后新生代在采访中的个性表现也颇受赞赏。
近日,在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单颁奖仪式上,亚军获得者、中国选手何冰娇,拿着西班牙奥委会徽章登上领奖台。接受采访时,何冰娇说:“半决赛中,我的对手(西班牙队马林)不幸受伤。她是非常优秀的选手,我希望她能看到这一幕,也祝她早日康复。”
国内外媒体和网友们都盛赞何冰娇彰显了奥林比克的精神:这一刻,善良和友爱超越了比赛的胜负,这才是体育最美的样子。
古代希腊人认为肌肉松弛和体弱多病的人是没有高级精神生活的,而体育是为了人类的灵魂而训练身体,所以十分崇尚城邦公民的体育竞技活动。
希腊奥运会自公元前776年创办之初,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就神圣不容侵犯。后来更是明确规定:凡赛事期间,不管城邦之间的战事如何胶着,都必须停战熄火,否则将以渎神罪罚以重金。
哲学家尼采曾写道:
可见奥运会从来都不只是体育竞技,而是一场和平、团结、消弭偏见与冲突的“联谊会”。
发展到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彰显出这样一种理念:人类可以不断突破自身,挑战新的边界和潜能。
所以,体育,既有竞争和残酷的一面,也有对和平、公正、友爱的追求,作为精英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贵族精神的表达。
近日,《凤凰网·体育风云》发布了一则短文:
在2012年的一场比赛中,肯尼亚选手阿贝尔·穆泰距离终点线只有几英尺,但他被指示牌弄糊涂了,未到终点就停了下来,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比赛。西班牙选手伊万·费尔南德斯紧随其后,立即对肯尼亚人大喊,让他继续跑。穆泰不懂西班牙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费尔南德斯继续推着穆泰跑向终点。
赛后,记者追问:“但你为什么让肯尼亚人赢呢?”
费尔南德斯回答说:“不是我让他赢,而是他本来就会赢的。胜利是属于他的。”
记者:“但你本可以赢的!”
费尔南德斯回答道:“但是我的胜利有什么价值呢?这枚奖章能给我带来什么荣誉呢?我的母亲会怎么想呢?”
比金牌更闪耀的高贵的体育精神,与两千年前的宋襄公的风范交相辉映。
春秋时期,宋襄公在泓水与楚成王作战。楚军渡河未完时,宋襄公哥哥劝宋襄公,趁他们渡河时攻打,宋襄公不愿意;等到楚军渡完河还未排列成阵势时,宋襄公说等他们排好阵势再打。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受伤。
这就是宋襄公宁可战败也要秉承的规则:“君子不重伤(不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禽二毛(不俘虏年老的人),不鼓不成列(敌军没有列好阵,不能进攻)。”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总结:“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儒教所尊崇的君子理想和礼的精神,是建立在尊重对方和规则的基础上再决胜负,虽败犹荣。
体育精神也一样。
在国际教育、西方精英教育中,对体育推崇备至,一方面源于西方的竞争文化和追求卓越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因为体育的本质是生命与人格教育。
近几年来,我们也逐步打破了体育与学习相冲突的观念桎梏,国家和学校开始全面推进体教融合。
7月22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提出,要保证身体活动,促进运动日常化,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深圳走在前面,从2024年已经开始执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政策。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教育在观念和执行上还是存在一些偏差。
功利化的“鸡体育”心态
《我们问了问在中国教体育的外教们,发现了这些事》这篇文章采访了两位体育外教。
在体能教练Fredrik看来,中国父母送孩子学体育,更多的是希望体育能服务于升学或加分的目的,而外国父母们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和方法更侧重于孩子锻炼身体和从运动中收获乐趣。
对此,在中国执教多年的网球教练Vasileva也颇有感触,他对中国家长们在球场上给孩子施加的压力感到惊讶。
他举例说,当他在跟孩子们讲解动作的时候,家长们会在旁边帮孩子们捡球,因为他们认为捡球是浪费时间。
“但其实他们忘记了孩子为此要承担多大的精神压力,捡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孩子们放松的时间。”
而中国家长也不太信任教练,他们追求按照不同的水平分成几个班,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结果。
过度训练
最近创造了历史、获得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的中国选手郑钦文的训练经历很有启发性。
她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网球名教头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训练。罗德里格斯认为,一个孩子每周的训练量不应超过他们的年龄数,比如一个 10 岁的孩子,一周之内,练体能再加专项训练,总时长不应超过 10 小时。这保证了孩子们不会产生厌倦感,同时对训练效率提出要求。
郑钦文的另一个教练阿克特·侯赛因说,郑钦文在训练时,如果最后一个球没有打好,她会很急,希望再打一次,这是不被教练员团队所允许的,最初她常常急哭。
尊重生长规律,没有过度训练,能让孩子保持对运动项目的热爱,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权太少
在《运动改变大脑》这本对全球体育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书中,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瑞迪写道:
我们国内大部分公立学校所欠缺的就是灵活选择权,在大班制教学的局限下,不同的人选择不同项目的机会很少。如果真正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学校每天精心组织不同的运动项目,相信大部分学生能找到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不为“爬藤”,也不为考试加分,无关天赋或成功学,而是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能发展出一项体育爱好或特长,去享受战胜自我振作精神的快乐,就已经足够了。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