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文科的话题频上热搜。
#找不到工作的文科生#
#文科危机真的来了吗#
#文科到底有什么用#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12.4%,远低于理科、工科学生。
面对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文科无用论似乎并非夸大,以至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选择将“文科何为”作为学院今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主题。
其实关于现实层面的“文科危机”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浪潮的席卷,全世界范围内的文科招生和就业就一直处于劣势。
然而,改变世界的人,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更有文理兼修的全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未来任何一种专业、职业,都可能岌岌可危。
专业和职业,本来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时代大洗牌的节点上,我们也许可以跳出非文即理的专业主义视野、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
美国大学本科生在大学前两年必须修读一系列通识学科,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文学、艺术史、经济学、语言等。
纽约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瑞贝卡·卡尔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许多中国学生选择了美国高等教育,却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缺乏理解和准备。
卡尔教授指出,一些中国学生不懂批判性阅读和“分析”,面对同一个事件或主题的不同视角或立场的材料时,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自身理解的解读。中国学生并没有理解“历史记录和叙事都必须基于相互冲突的材料写成”,而只是武断地主观进行拣选。
另外,部分学生害怕失败,追求“正确答案”,不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试图寻找标准答案。
卡尔教授认为,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得他们希望回避通识教育所要求的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而去选择自以为更了解的、更能取得好成绩的课程。
“我上课是为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挑战,或至少帮助他们获得独立思考的工具。”
但中国学生害怕失败,所以在通识教育课堂上往往更难以取得成功。
从古希腊时代以来,通识教育的前身,即博雅教育就贯穿着西方思想史和教育史的传统。只是到了十九、二十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专业化教育应运而生,欧美博雅教育的地位被削弱,但却在美国得以复兴,美国在欧美博雅教育的基础上,在向现代教育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发展为通识教育。
博雅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通识教育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从古代的“博雅”到现代的“通识”,实现了从“精英”到“自由人”的转换。
从现代语义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反面。
通识教育是美国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的标配,这样的课程设计来源于这样一种理念: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学术研究和教育,而非职业培训,因为大部分的职业技能可以在职业培训和工作中学会。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强调:“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通常被认为由第21任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于1869年开启。
艾略特提出,哈佛的教育必须“覆盖全人类的知识”,并将哈佛课程从70多门增加到400多门;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经济、历史各个领域的课程。
1943年,哈佛大学众多学科领域的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对“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历经两年潜心研究后,形成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序言里说到,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的人/全人”,而全人等于“好人(Good Man)+ 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 有用之人(Useful Man)”。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方面的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判断能力
交流能力
区分价值观的能力
哈佛委员会建议在学生获得学位所需修习的16门课程中,应有6门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其中至少一门属于人文科学、一门属于社会科学、一门属于自然科学。
其实,从教育路径演化来看,东西方社会精英所接受的教育,都是通识教育。
回溯到古典时代,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教育设计就是“博雅教育”,城邦的精英需要接受“自由七艺”(liberal arts)的学习:修辞、文法、逻辑、天文、算术、数学和音乐。
而古代中国的贵族教育,则需要孔子所说的五经六艺: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从古典时代进入到现代工业化时代,尤其进入20世纪之后,专业化教育一路高歌,因为工业社会需要高效率的工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应地就需要专业细分。
但是,学科领域越是细分,人的视野越会变得越狭隘,对于整体性问题越会丧失判断能力。
专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只能是工业社会这个巨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可以称之为服务于某个目的的“工具人”。
培养“工具人”并不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在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说“君子不器”:真正的君子应该让工具为你所用,而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件工具,或者被工具所束缚。只有拥有健全完整人格的君子,才能正确地使用工具,治理好一个文明的、理想的社会。
现代社会,拥有一份专业文凭只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当达到一定门槛之后,知识和技能储备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何况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专业教育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无论文科、理科、商科,专业和职业被淘汰的速度会不断加速。
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学什么专业,如果一个人缺乏适应性和创造力,在未来都可能被轻易取代。
关于创造力,乔布斯曾说:
“创造力就是把事情联系在一起。你问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甚至可能会不好意思,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做到’某件事,他们只是‘看到’了某件事。”
而在通识教育的视野内,一个人可以获得全局性、历史性、多样性的视角,锚定时代的坐标,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时代中、世界中的位置,看到整个人类世界的过去与现在、彼此不同又有重叠的文化,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性,而不是受限于一时、一地、一种思维方式、一个目标的考量。
无论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有必要通过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去体验到更复杂的世界、认识到更多可能性的自我,也有能力去追问何为美好生活。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