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考公「钉子户」的悲歌

文摘   2024-08-27 20:00   广东  

继“高考钉子户”唐尚珺复读16年之后终于选择上大学的新闻曝光之后,又出现了考公钉子户。


33岁女生陈某,来自宁夏贫困地区,北京某高校毕业10年以来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不断考公,近日被发现去世在咸阳的出租屋里。


女生所在出租屋的房东写下了这一个悲剧事件。

  





文章曝光后,咸阳警方证实确有此事,但文章有些细节与事实不符。


即使有离奇之处,但这件事情精准触发了暗流涌动的时代情绪和焦虑:就业难、寒门学子与阶层固化、原生家庭伤害、重男轻女落后习俗的种种痛点。



结合房东的叙述、警方的通报、村民的讲述,大致可以勾勒出这个女生短暂的一生:


出生贫寒,考上大学成为“全村的骄傲”,毕业后苦考公务员多年未能成功,留不下来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孤独落魄,过早结束年轻的生命,努力又短暂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女孩生命的最后时光,租房的钱是父母供给的。

每餐饭都是5块钱以下的食物,拖欠电费多日,出租房里没有做饭的痕迹,冰箱空无一物。


母亲透露女儿早在4月中旬就已经和家里面的人断联,女孩将父母在内的所有亲戚朋友都拉黑。


楼宇门禁监控显示,她最后一次出门是5月20日,此外再无出门,也无外卖记录。


直到6月份,邻居发现出租房的异味,房东和警察打开房间,这才发现该女生已经离世多天。


按当地习俗,因为女生未婚,不能入祖坟,所以她走后,父母将她的骨灰洒在河中。


与其说女生是被饿死的,不如说是主动在饥饿和绝望中放弃了生命。



另外一个同样沉迷于对考试的追求无法自拔、同样离奇的案例,是高考钉子户唐尚珺。


今年是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也是他第10次被高校录取。


唐尚珺出生于广西一个贫困山村的家庭,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372分。


后来,他曾被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大学录取,其中广西大学录取2次,但都因为“清华梦”或对录取专业不满意,他选择继续复读,这一“坚持”就是16年。


对于两位“钉子户”对高考和考公的执着,作为外人,我们只能以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去猜测。



而为什么他们会作出在常人看来如此不理性的选择,也许有多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目标的束缚、落后观念的捆绑、没有反思和调整自己越走越窄的人生之路……既有个人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影响,也有公共性问题。


他们在成年之前,在只有标准化答案的应试教育里过关斩将;成年之后,在标准化的人生价值里苦苦挣扎:好像人生就只有,也只能考取名校和公务员这条路。


但是,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迁,在当下,只是一种奢求



面对变化的环境,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却是滞后的。


从家庭到学校,很少有生命教育,缺乏对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视,很少教学生怎么通过考学以外的途径去谋生存发展,怎么通过运用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在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的趋势下,小镇做题家的困境和困惑越来越多。



最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谢爱磊把他对小镇做题家十年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了《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一书。


书中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追踪了自2013年起在上海、广州、武汉和南京四所“双一流”高校的近2000名学生,其中约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作者通过个案研究和采访,揭示了学生在学业、家庭教育、社会活动参与等方面经历的挑战和适应过程,以及实现社会流动过程中的种种障碍


一些农村家庭、普通家庭出生的做题家们,试图挣脱父辈的命运,但总会时不时回到原点。


因为他们受困于缺乏社会资源、在大学里格格不入难以社会化、单一的学习能力等原因,单靠学业成就很难实现社会流动。



谢爱磊教授调查的就业数据也证明了这点: 


  • 更低的初始薪金

在就业的初始薪金上,城市学生比农村籍学生平均高出20%。较农村籍学生而言,城市籍学生更有可能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工作。


  • 社会意义上更好工作的机会更少

农村籍大学生工作的机构类型主要包括私企、教育和培训机构,城市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是国企和外企。



上升通道的收窄也与大学的扩招和普及化有关。


近期,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邓曦泽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大学扩招幅度很大,从1990年的61万增至2005年的504万、2022年的1014万,但优质工作岗位有限,这导致同等学历带来的收益日益降低,从事蓝领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邓曦泽认为,一个残酷的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想做一个工作稳定、收入正常的普通人,都越来越难。这一趋势带来的结果是“两头都看不到希望”。


低学历者看到教育投入与生活质量不成正比,对教育投资的动力下降;高学历者看到当前学历收益与过去同等学历的巨大差距,也降低对生活的期待。



既然如此,大学生活、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对此,谢爱磊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真正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以更加客观的视角,来思考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反观自己所在的世界,能够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肯定它,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又不需要什么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有一种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家庭的支持。


近日,就有一广州男孩“不走寻常路”。



据《广州日报》报道,毕业于海珠区黄埔中学的高肇徽同学考出659分的好成绩,接近第二梯度线,但他却报考了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三二分段专业,成为广州中职已录取考生中的最高分学生。


谈起专业的选择,高肇徽说:“我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日常出行时,他经常搭地铁,看到现在广州的地铁线网越来越密集,就觉得所选的专业有发展前景。


高肇徽表示,如果没有意外,中职毕业后,他将升读对口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更可以通过参加“3+证书”考试冲刺本科。


在职业教育不被大众认可的情况下,高爸爸对自己的孩子很有信心。


高爸爸说:“每条路都不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能说中职就不好,这是刻板印象。受教育最后也是为了工作嘛,如果他将来能进地铁,那是很不错的。”


平时相处时,高爸爸会跟儿子分析就业形势、行业变化等,积极引导、鼓励,但对于填志愿,他不强制、更不包办



站在时代的转折点,未来的方向很难看清,打破常规、跳出单一标准去寻找和调整属于自己的道路,才有可能充分激发出自身的能力。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接受教育、读书求学也不单纯是为了过上多么美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眼界和心力从绝路中找到出路。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