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继“学历膨胀”之后,又发生了“分数膨胀”的现象。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许多省份的分数线都出现了大幅上涨,高分段考生的数量也比以往有了显著增加。在一些地区,700 分以上的考生人数众多,600 分甚至都可能无法进入理想的高校,显示出教育过度竞争的严峻现实。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之时,有家长贴出“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的回顾:
从学龄前开始,家庭一路高投入,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卷成绩、卷竞赛,可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获奖无数。孩子从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到中学成绩不错,到了高中突然拉胯,最终高考582分。
这个分数所代表的“终点”,对于家长的高期待和高投入,对比孩子前期的表现,无疑是“烂尾”了。
最近,网络上还出现了一个新词:烂尾娃。
烂尾娃指的是孩子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即失业,一无所知,一事无成,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花在了最无意义的考试中,人生从此开始烂尾。
尽管不乏鸡娃的终点是烂尾的家庭,但新一代的家长们依然前仆后继。
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力图“弯道超车”的家长都在社交媒体上晒娃的暑假计划,内容密密麻麻,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高强度的假期安排,需要孩子付出极大的精力以及家长的严格督促。
毕竟,在这场教育的军备赛里,在看不清未来的迷茫中,成绩是硬通货,是家长唯一可以抓在手里的筹码,好成绩约等于通往美好人生的公式,也是复制家长自身人生成功经验的一种路径依赖。
于是,孩子们越来越优秀了,他们被称为“六边形战士”,奥数竞赛、英语考试、体育、乐器、美术、三好学生等成为标配,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但优秀的尽头,为什么是烂尾?
当学习量过于饱和,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在这个“卷到天际”的时代,学生们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提高几分以争得更靠前的名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在成长的关键期,从清晨到深夜,他们的生活被无尽的课程、作业、考试和辅导班所填满。
但代价很可能是,孩子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一部分身心俱疲地提前退出了战场。
过于饱和的学习并不有利于成绩的提升,关于这一点,德国著名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对学习强度与知识掌握进行了研究。
适度学习
掌握知识后,即停止学习,其知识保持度从第四天开始急剧下降。
过度学习
在掌握知识后,继续增加50%的学习量,其知识保持量显著优于“适度学习”组。
超度学习
在掌握知识后,继续增加100%的学习量,其知识保持量在4天后和“过度学习”组对比,并无显著优势。
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可能适得其反。
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综合效应也最大。
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甚至停滞现象。尤为严重的是,学习者可能会因机械重复、身心疲劳等因素出现厌学现象。
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也持相近看法:
过度学习在短期内效果很好,但长期来看,基本没有用。
实验以抽词汇卡测试的形式进行。
第一组参与者共进行了5轮,没有一位参与者能够在一轮内一个词都不错;第二组是“过度学习组”参与者进行了10轮,每个参与者都至少获得了3轮满分。
一周以后,第二次实验中,过度学习组的成绩依旧领先。但是四星期后再次实验,两组的成绩已经没有差别。
仅仅四周,过度学习的优势就已经减少了这么多。此后又有多项不同的研究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超度”学习的最大恶果可能是对“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伤害。学习者在通过学习进入了高校和进入社会后,失去了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意愿,这才是最长远的伤害。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表明,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而其中41%的学生曾因抑郁休学。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焦虑、抑郁,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的流行病?
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在《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里提出了“慢性压力”对大脑的影响程度。
斯蒂克斯鲁德以两个孩子的不同生活经历举例:
一个孩子叫亚当,住在芝加哥南区,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哥哥被枪杀;
另一个孩子叫萨拉,上私立学校,学习压力非常大,她成绩很好,但是睡眠质量很差,还经常头疼。
科学家扫描了这两个孩子的大脑,发现他们的脑扫描成像惊人的相似,尤其是涉及应激反应系统的脑区。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慢性压力对大脑造成的伤害,和遭遇重大的创伤是相似的。
从脑科学来看,慢性压力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人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感和焦虑感。
当低龄人群经历慢性压力时,会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
斯蒂克斯鲁德提出一个看法:
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
这种慢性压力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源于持续的失控感。
那么,持续的失控感又是怎么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方法。
斯蒂克斯鲁德把当下的教育方法分为两种模型:
挑战—努力模型 vs 压力—控制模型
挑战—努力模型,也就是“鸡娃”;
压力—控制模型,是激发内驱力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斯蒂克斯鲁德认为,强迫会让孩子失去控制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学校学业压力和父母管控的双重夹击之下,如今的孩子几乎没有自主权、自主感。他们的时间完全被学校和家庭控制,从无止境的作业和高频率的考试再到各种培训班辅导班,被全方位地微观管理着。
斯蒂克斯鲁德指出,如果我们想培养自我驱动的孩子,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改变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信念。我们必须信任他们学习的能力、自我选择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放手让他们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所以,教育需要给孩子留白。
作为家长,总被“优质时间”所迷惑,孩子一“闲下来”,大人就心慌。
因为在“优质时间”的观念里,时间是如此珍贵,如果孩子无所事事,就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孩子要成功,就不能浪费一分一秒。因此,父母会充分利用“优质时间”,培养每时每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
但这样的孩子,也会失去很多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机会,错过了这个关键阶段,就会成为没有内驱力的“空心病”孩子。
允许孩子拥有一些无所事事、发呆、瞎玩、撒野的时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情绪和压力,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和世界,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力量和热爱。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