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腐”成牛津年度词,焦虑的一代该“信息节食”了

文摘   2024-12-19 20:00   广东  


2024年已接近尾声。


每年年末,牛津大学出版社都会选出一个能体现过去一年关注热点和时代精神的“年度词语”。


今年,brain rot(脑腐)获选为2024年牛津字典年度词语。





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人精神或智力的恶化或退化,特指由于过度浏览无聊或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出现的状态。

根据牛津大学的研究,brain rot一词最早出现在1854年,亨利·戴维·梭罗的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中。

虽然“脑腐”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今年它在欧美社交网络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上愈发流行,该术语使用频率在语料库中年同比增加了250%。

“脑腐” 一词在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中尤为流行。

这两个世代的青少年可以说是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中度过童年的一代。

而这一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当下,孩子玩手机、玩游戏、上网已经成为家长头疼的问题。

从家庭到学校,人们越来越正视智能手机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在11月27日,澳大利亚正式通过法案,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即使获得家长同意也不行,由此成为全球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立法最严的国家。

9月份,美国加州州长正式签署新法案,要求加州各学区限制或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新法案声明,加州各学校都需要自行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政策,在2026年7月1号前让学生在学校少用手机,最好不用。

当电子媒介充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人类获得了海量信息,但为什么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一代会感受到“脑腐”的状态?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是祸是福?

以色列历史学家、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家在采访中多次提倡“信息节食”。

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教授则呼吁高中之前不要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

进入千禧年以来,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变得无处不在,成为现代人的“赛博义肢”。

本打算看一眼新闻,结果就被卷入各种短视频、短新闻之中,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飞逝而过。

再看看身边的青少年,只要给Ta一部手机或iPad,整个世界立刻安静下来,狂刷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社交媒体、游戏的设计机制就是通过让人上瘾,争夺用户的注意力。

那么,与“智能手机相伴的童年”是如何影响Z世代青年一代的成长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约大学教授乔纳森·海特于今年3月份出版的新书《焦虑的一代》专注于这一问题,成为横扫各大媒体图书榜单的畅销书。

乔纳森·海特以“童年大脑重塑”说,揭示了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深层原因。

乔纳森·海特发现,除了因为以玩耍为主的童年消失、家长过度保护的原因之外,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乔纳森·海特研究了 18 岁以下青少年多项心理健康指标的统计数据,发现, 2010 年智能手机广泛普及后,青少年中焦虑症、重度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疾病的诊断率、自残事件发生率以及自杀率等都突然急剧上升。

而 30 岁及以上人群受此影响则较小,且这种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

乔纳森·海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技术时代的童年对孩子的社交和神经发展的破坏机制:

  • 睡眠剥夺

  • 注意力分散与碎片化

  • 成瘾现象

  • 孤独感

  • 社会传染效应

  • 社会比较与完美主义的压力

例如,数据显示在智能手机出现后的十年里,青少年每天与朋友相处的时间自 2010 年起急剧下降,睡眠不足 7 小时的学生数量增加,拥有亲密朋友的青少年数量减少。

此外,社交媒体还导致了 “精神退化”,它缺乏如集体仪式、身临其境、超越自我、不易怒且易宽恕以及对自然的敬畏等人类精神层面的体验,从而使孩子们的生活满意度降低。

女孩受到的负面影响比男孩更甚。

女孩的自残行为上升了约150%,自杀率上升了50%因为她们更容易将自己与社交媒体上不切实际的美女形象和光鲜生活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乔纳森海特教授呼吁只要采取“集体行动”,这个问题可以在一两年内解决:


我们陷入了一种社会陷阱,我们都觉得必须在孩子十岁时给他们一部智能手机,是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了,我的学生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在抖音上,就因为别人也都在用。我们可以一起行动逃离这个陷阱,只需要建立四个规范。”

01

高中之前不要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

02

16岁之前不要给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03

创建无手机校园


04

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更加独立、自由玩耍并承担责任

除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外,电子屏幕也在削弱大脑的功能,“脑腐”侵蚀着每一个人。

玛丽安娜・沃尔夫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客座教授,她在《“太长不看”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一文中指出,屏幕阅读削弱了深度阅读所需的逻辑推论、批判性分析和共情等能力,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无法识别虚假信息与煽动性言论。

人类在6000多年前获得了读写能力,大脑也相应地形成了一条新回路。

在数字时代,iPad成为婴儿的新型奶嘴,高年级学生沉浸游戏、成人在电子设备上浏览信息,都表明阅读场景已全然改变。

而这背后,大脑中支持阅读的神经元回路也在悄然变化。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读写能力发展伴随大脑阅读回路形成,且该回路会随环境与媒介变化。

如今,数字产品主导的阅读模式兴起,却使深度阅读能力岌岌可危。

专门用于阅读的大脑神经回路的正逐渐萎缩,深度阅读过程包括逻辑推论、批判性分析和共情等。而所有这些能力都对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至关重要。

玛丽安娜・沃尔夫提倡: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新型的大脑:它拥有“双重阅读”能力,无论通过电子媒介还是传统媒介,它都能够理解最深邃的思想;能换位思考、去伪存真;具有欣赏并创造美的能力;能否从眼下的信息狂流中解脱出来,找到维持社会良好运转所必需的知识和智慧。

以色列历史学家、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采访中多次表示:算法在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节食 ”。

信息曾经是稀缺的,但现在,信息把我们淹没。

其中很多是垃圾信息,他们被人为地注入了贪婪、愤怒和恐惧,仅仅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对我们并无好处。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节食”。

第一步,我们要意识到,信息并非越多越好,我们需要限制接收的信息量,并花费更多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

第二步,我们也要关注所接受信息的质量。

第三步,消除对信息最根本的误解:信息不是真相。

有些人误认为如果我接收了很多信息就获得了真相,但其实信息的基本功能是连接,真相是代价高昂的稀有信息。真相有时会令人不适,甚至令人痛苦。

正如乔纳森海特教授所说的,我们需要采取集体行动逃离这个“陷阱”。

限制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并不会让他们失去什么,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进行“信息节食”。

虽然看似他们知道的信息更少,但却更能接近真相,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在真实世界中恢复健康、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