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有的人写一本书用一年时间,有的人写一本书用十年时间,有的人一年就写几本书,而我写这本书,却用了 63 年,一甲子有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这里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成功,也有挫折,甚至一败涂地,抑或飞黄腾达。如果把这些记录下来,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我的人生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到的,而这种经历会让你刻骨铭心。
我出生在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 1961 年,我能够在那样艰苦环境下出生 并活下来,说明我“命好”。因为活着就好!
人生,首先是活着,其次是健康地活着,再次是幸福地活着,最终目标则是有尊严、有价值、有信仰地活着。
我从小学到高中阶段这十年(那时候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半), 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
我没有辍学,一直坚持留在校园里,算是幸运,也有励志之意。
我高中毕业时,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当年参加高考,结果名落孙山。没有知识积累,高考录取率又只有 2.5%,我能考上大学是奇迹,没有考上算 是正常。
从此以后,我计划开启农民生活。但几个月后,我便考上了区里的民办教师培训班,一年后,我当上了民办教师,再后来,我考入中等师范学校,参加自考获得大专学历,考入本科 函授,还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首届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
从此觉得,我算是个文化人了。
一路的求学奋斗,可谓精疲力尽。好在学有所成,虽然不能和如今的全 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比拟,总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对得 起自己了。
最值得自我肯定的就是,一直没放弃,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憧憬。
人生,如果有了这个信念,便是幸福的。
我从 1979 年开始当民办教师,到 2021 年光荣退休,在教育一线一干就 是 42 年。而今虽然退休了,但我还在教育一线尽微薄之力,因为自己的心依然在教育上。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老师办教育,如果再选择一次,依然做老师办教育。这是我的追求,而今便成了我一生的信仰。
我出生在农村,后来进城工作;我在家乡工作了 24 年,在深圳特区又打拼了 18 年。
工作期间,我在全国 20 余个省市参加过学习、培训、交流活动,还先后 被派往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挂职、交流、考察;我先后到英国、法国、 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 12 个国家考察、学习和交流,2018 年 2 月,还 被评为“和平使者”,应邀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受到世界人 民理事会主席的接见和颁奖。这些见闻让自己的视野、格局、知识体系、思 维体系与国际接轨,并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我从普通老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从班主任到科组长、教导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从小学校长到九年一贯制校长,再到集团总校长。
一路奔波,一路前行,一路收获。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叫“岩屋村”,那里交通极为不便,直到脱贫攻坚期间,村里才通公路;那里经济极为落后,我们村一家村民曾在 20 世纪 80 年 代的某一年,对一家四口人一年的花销做了详细记账,全年一家人共花费了 108 元钱;那里生活极为艰苦,我们村的孩子上小学都要走十多里路才到学校, 很多孩子读了几年书,认了几个字,就辍学回家种地过日子了。
我在村里算是个例外,家里兄弟姊妹八个,我排行老七,哥哥、姐姐和 妹妹都先后辍学回家务农,唯独我坚持把书念下来了。
为此,母亲说我命好。
但我不信命,我立志改命、追梦!再艰苦的环境,我都没有放弃读书,没有离开学校,我坚信:“命,是要靠自己改的!我改命、追梦的地方应该在校园里,在更广阔的世界中。” 我能走到今天,算是实现梦想了!
如何改命、追梦?
将要和亲爱的读者朋友见面的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这本书讲述了我从童年到退休这六十年的艰辛历程。如果书中的某个故事,某个情节,某句话,对你有启发,有触动,有激励,则是我的幸福,也是我写本书的初衷。
回忆过往,珍惜当下,启迪未来!
吴希福
时代呼唤着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
裴娣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论专家,主体教育代表人物。)
2024 年春于求是书屋应吴校长之约,要为他的新作《追梦校长——走出岩屋村》写篇序。对吴校长虽然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作为教育科研的合作者,他还是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认识吴校长,是在 2006 年春天。当时我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要在全国选拔招募一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一定得有一个实干型、创新型、研究型校长。
在时任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晓明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吴校长。那时,他在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做校长,这是一所外来劳务工子女占 90% 的学校,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艰苦,得知局长推荐他参加这个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研究,他很高兴就答应了。
初次见面,吴校长就告诉我,希望通过参加这个课题,探索一下学校发展的新突破,进而改变学校面貌,提升学校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他也谦虚地表示,希望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
其实,吴校长早已是全国名校长了。他是教育部首届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成员,他们这个班是在全国数万名校长中选拔出来的 30 个校长,教育部拟将这批校长培养成教育家型校长。
在和吴校长一起做课题研究的三年时间里,我强烈感受到吴校长对教育的执着,对老师的关怀,对学生的热爱,对家长的尊重。他确立生命教育理念,倡导师生和家长“在学习中成长,活出生命的意义”。吴校长从大新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领导学校从养成学生基本文明习惯入手,开展礼仪、礼貌、礼节“三礼”教育,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进而把“三礼”教育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区。学校大胆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师生教与学方式,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新小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师生的修为,还是教学质量,都实现了新突破,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大新小学是吴校长来到深圳开拓教育事业的基点,八年时间,他把这所名不见经卷的城中村小学带到了一个新的教育制高点。吴校长和他的学校在生命教育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经过系统总结,形成《构筑生命之基》学校创新教育研究报告,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后来,吴校长又任职南山区后海小学、创办新校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和文理实验学校(集团),均取得突出成绩,每所学校都是一张亮丽的名片。
沐浴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吴校长较早地踏入深圳这片教育改革的沃土,先后在南山区任职三所发展水平不同、类型有别的学校,每所学校都实现了由一般到优质、由优质到卓越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蕴含着优秀校长的领导力品质,即战略性谋划能力、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领导者品格三者相辅相成。
吴校长是位勤耕不辍的教育人,他从教 42 年,始终如一热爱教育事业,潜心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教育科研成果。《追梦校长——走出岩屋村》一书的出版,正是他用三年时间对自己走过的 60 年人生之路的梳理,书中记录了他这一生的求生、为学、谋事的故事,有诸多艰辛,有诸多挫折,更有诸多成功与快乐。所有这些,汇成了他成长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吴校长勇于改革探索的精神、思想的丰富和实践的多元,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时代呼唤着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我期待吴校长在教育人生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淘宝店二维码
文质书屋二维码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wuxifu007
有信仰是幸福的吴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