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了6年的儿子,原来是抱错了,要不要换回来?
血缘和亲情,如何取舍?
精英家庭和草根家庭的父亲,有什么不一样?
12月6日,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首次登录内地院线。
《如父如子》拍摄于2013年,拿下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等大奖。时隔十年,在中国内地公映。
虽然电影的剧情比较狗血,但在难以取舍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导演提供了探讨何为亲情、何为父亲、何为好的教育的绝佳场景。
在精英家庭里,建筑师野野宫良多和妻子育有 6 岁儿子庆多,然而医院突然告知良多孩子并非亲生,而是与住在乡下的斋木雄大家的孩子抱错,两个家庭会面后,决定让孩子交换家庭留宿。
野野宫良多工作忙,疏于陪伴家人,性格严肃,与常陪孩子的斋木雄大形成对比,野野宫良多的亲生儿子斋木琉晴早已习惯亲密热闹的亲子生活,在野野宫家感到不适应,最终逃回了雄大家。野野宫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发现了自己与养儿子庆多难以割舍的亲情,最终带庆多回家。
是什么构建了家庭和亲情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探讨。
电影的结局,挑战了“血浓于水”的东方传统文化观念。
经年累月、朝夕相处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是时间和陪伴,定义了父亲、亲情和家庭关系,而不是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
关于两种家庭呈现出的两种教育观、教育方式、父亲形象,孰优孰劣?电影给了我们某些启示。
是枝裕和曾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但是,虽然没有对错和优劣之分,是枝裕和也有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
从音乐的使用,不妨理解导演传递的“父与子”的教育理念和情感。
导演打破父权制的等级观念,以巴赫的“复调”解读什么是亲情和父爱。
这一部关于父亲的电影,是枝裕和巧妙地运用了“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作为其配乐:第一次在亲子鉴定,第二次在亲子交换,最后一次在养子交回,养子原谅了父亲。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一种关于时间和关系的象征,贯穿整部电影的情节起伏,演绎了家庭的变故、人物心态的变化和作为一个父亲的“成长”。
人物情感也如《哥德堡变奏曲》一般,经过时间的淬炼,越发克制且清澈。
巴赫的音乐被称为复调音乐,是以精确的对位法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声部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交织。两个声部像精心编排的对话,互相独立,又彼此和谐,通过对比和对应,形成美妙和谐的和声关系,演绎出音乐的丰富层次和千变万化。
巴赫的复调,也隐喻着两种父亲形象,两种教育观,自是人间百态,优劣由观影者评判。
影片中的两个家庭很有代表性。
一个是富裕家庭,父亲良多是精英人设,为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生活环境,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才艺培养,对自己、对孩子高要求,“一天不练钢琴,三天也补不回来”,同时也早出晚归,少有假期,没有太多时间亲自陪伴孩子。
另一个是乡下家庭,不富有但家庭十分热闹、开心,父亲雄大性情懒散、胸无大志,表示“明天能做的事情,今天绝对不做”,但在孩子的成长中,雄大从未缺席,随时随地陪孩子畅玩。
虽然不同家庭的父亲性格和教育观各不相同,但有一个精神内核是不变的: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正如巴赫的复调,是在平行的人生中相互保持平等的地位。
这一精神内核,体现在全剧的高潮,在“平行对位”的镜头语言里,这一画面也是该片的海报,浓缩了影片的精华要义。
当精英父亲良多决定与养子庆多重建父子关系后,他回到乡下找庆多,俩人走了长长的路,在父与子两人的正反打镜头里,良多和庆多在两条平行的坡道上一边走一边对话,最后在交汇处,良多蹲下来,与庆多平视,这也意味着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教导者,而是与孩子平行、平等的对话者。
同时,在这场对话里,良多终于袒露,自己小时候钢琴也没学好,最后放弃了。
以前,良多严格要求庆多练好钢琴,在发现庆多技不如人的时候,非常失落,他觉得儿子不像他一样,当落后别人的时候会“心有不甘”,苦恼于儿子不像那个竞争心强、总是努力向上的自己。
在良多袒露自己学琴失败的这一刻,必定也是与养子庆多、与自己的一场和解:孩子不必复刻父亲,也不需要完成父亲未竞的梦想。
父爱,是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就像良多接受了庆多与自己在性情上的差异,接受了他不是血缘关系上的亲儿子,儿子也不应该是父亲的复制品或者从属物,亲情在这一刻才能显得更为纯粹和宝贵。
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被认为难以超越,高山仰止。
以前我们总说父爱如山,高大、深沉,默默不语,令人敬重。
然而,当代人总调侃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席:父爱如山,一动不动。
巴赫的名字,Bach,德文原意是“小溪”、“溪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孔子站在岸边看到奔流不息的泗水,看着河水日夜奔流,想起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不禁感慨时间一刻不停地流逝,说出这一句话。
父爱不仅如山,也如水,是潺潺流动的小溪,是伴随时间的流淌,由朝夕日夜的陪伴构建起来的形象,是情感在每一个日子里的流动、交互,虽日常、平凡却隽永。
当良多到新部门野外作业的时候,遇见一位原本也是建筑师的同事,如今却转行做人工种植研究。当他们走在树林里时,这位同事提到,一只蝉需要在地下蛰伏15年,才能羽化成虫。
良多听后感到吃惊,对方则平静地反问他:“你觉得15年很长吗?”
这句反问,警醒了良多,他总是忽视了时间的意义。先前,良多的上司通知他被调至另一个部门,良多不解,上司说,“你一直踩着油门前进,是时候踩一下刹车了”。
这一情节也道出了教育的艺术:
蚕的蜕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沉淀,只有经过足够长的等待,才能迎来破茧成蝶的瞬间。
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出,人类与动物更不一样。与大多数哺乳动物很快就能脱离父母独立走向世界相反,从进化论来看,人类的童年是如此漫长,是因为儿童需要家庭的长久养育和陪伴,以便发展出更高级的心智,习得应对成年后的复杂世界的能力。
艾莉森・高普尼克还写道:
良多的父亲当时对儿子主张,将非亲生的庆多还回去。他说:人和马一样,都是靠血缘关系,长得像你才是你的小孩。
然而,雄大的妻子却说:“在乎像不像,只能说明你缺乏为人父亲的感受。”
只有投入了时间、精力和陪伴,才能产生爱的感受。
忙碌的现代父母,不一定有充分的条件去实现,但无论时间长短,是枝裕和在电影中所呈现的“复调”式父子关系和陪伴,是每个儿童所渴望的。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