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我国多所高校陆续发布撤销专业的公告。
近几年来,高校专业撤销数量有上升的趋势。
今年3月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大学要对现有的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大约 20% 的专业可能会有所变化。
近日,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了《直面“人口悬崖”,高校如何未雨绸缪?》的报道。文章指出,面对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的转折点,高校应首先调整招生策略,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确定招生规模、优化专业布局。
中美高校在专业调整方面有哪些变化值得引起注意?
中美“专业劝退榜”上榜的专业都有哪些?
在高考前后,张雪峰老师为考生提议的“劝退专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与此同时,7月份,多所高校发布撤销专业的公告。
2024年后,以下这些专业将变成“消失的它”。
宁波大学
宣布2024年拟撤销城乡规划、人文教育、海洋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
宣布2024年拟撤销汉语国际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本科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
宣布2024年撤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源与照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8个本科专业。
长沙理工大学
宣布2024年拟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
重庆交通大学
宣布2024年拟撤销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
宣布2024年申请撤销材料化学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宣布2024年撤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本科专业。
湘潭大学
宣布2024年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出版、药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酒店管理、广播电视学、翻译7个专业。
四川大学,宣布2024年拟撤销专业高达31个。
川大这次撤销的专业覆盖学科非常广,既有传统理工科专业,也有艺术类专业,还有一些看似比较热门的专业。
其中部分专业自 2014 年以来就未再招收新生,至少有五个专业已经连续六年没有新的学生入学。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相对于专业在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发展前景存在滞后性。
过去,高校专业优化调整一直在进行,但是,近几年来,高校撤销的专业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今年达到历史最高值:高校申请撤销的专业点为1670个。
那么哪些专业在消失呢?
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纵观近5年的数据,被撤销的排名前五的专业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
服装与服饰设计
产品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
另外还有教育技术、市场营销、广告学等等专业也都在裁撤数量最多前十的榜单上。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撤销专业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另外有些专业被撤销的原因并不是缺乏市场竞争力,而是因为学科发展滞后、该专业开设学校过多、不符合本校发展定位等因素。
2024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51万人,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而在美国,情况却相反,高昂的学费是“罪魁祸首”。
在波士顿环球报《直面“人口悬崖”,高校如何未雨绸缪?》这篇报道还分析了美国大学入学率下降的其它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开始转向在线学习。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在2022-2023学年,53%的美国大学生至少上过一门在线课程。
第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开始怀疑上大学是否物有所值。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颠覆性创新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家长和学生希望确保上大学既经济又有意义,而且能找到工作。
第三,越来越少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学位具有实用价值。
在全国范围内,斯特拉达教育网和盖洛普2018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学生上大学的首要原因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只有26%的有大学经历的在职美国人强烈认为他们的教育与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有关。
美国历史人文学者施密特(Ben Schmidt)表示,这种趋势确实符合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想法,金融危机冲击后,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就业前景更为光明的专业。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在2023年年底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有44%的大学毕业生对所选专业感到后悔。
《时代周报》综合了多家媒体和机构的调查,列出了美国大学生最后悔选择的专业。
新闻学
社会学
人文专业
传播学
教育学
市场营销
医学助理
政治学
生物学
英语语言文学
以上这些专业,如果没有学精学透,很容易被认为是缺乏“硬技能”而不被就业市场认可。
美国PREOPP高等教育研究员、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普雷斯顿·库珀,在结合美国教育部大学计分卡最新数据,并调研了53,000个不同学位和证书课程的投资回报后,发现了以下低于收入平均水平的专业:
在经济不景气、就业不乐观的情况下,大学专业选择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美学生和家庭的共同之处。
如何选择一门不让自己后悔的专业?
很难有标准答案,毕竟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家庭情况,有不同的取舍、试错成本和权衡标准。但总的来说,应该兼顾考虑兴趣和能力。
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赵勇,就用过一个简单模型来处理兴趣、能力、求职几个因素。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没能力、没兴趣的专业:无论如何不要选
没能力、有兴趣的专业:可以成为日常的爱好
有能力、没兴趣的专业:可以借此找到一份工作
有能力、有兴趣的专业:可以发展为长期的事业
这些年来,大学生“学非所用”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选专业绕不过信息差,但即使拥有更全面、更前沿的信息,也可能有滞后性或者超出意料之外的可能,比如AI的突破就突然给编程、设计等专业带来降维打击。
纵观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成就,也并不都由大学所学的专业决定。但是避开天坑专业,用脚投票还是社会和家庭可以尽力帮助考生做到的。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