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金女员工轻生离世的消息,掀起了网络热议。
优秀如她,本科就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后保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毕业后找到了令人艳羡的工作,进入券商行业薪酬最高的中金公司,年薪百万。
对于她选择轻生的原因,有各种推测,但一个荒诞的事实是:
作为科班出身的金融硕士,又工作在金融圈第一线、最理解市场脉搏的企业,竟然对现实经济误判,在2023年这样的时期选择购入一千多万的房产。
做出这样错误的选择,说明她的金融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完全失效的。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发展为自身的判断力,以及对真实世界、现实生活的有效指导?
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
然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总会错误地认为知识就是一切。
近日,有一位妈妈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给出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并提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这位小学生的答案是:“这个病人快好了。”
然而,该答案被扣掉了4分。
对此,全网医生为这名小学生“联名上书”,表示“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引发网友热议。
其实,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回答不仅不该被扣分,而且应该被肯定,他的答案,可以说是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更何况,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既然问题是“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就应该允许学生自由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即使是超出学科范围、加入个人主观想象成分也不过分,只要没有脱离题目范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此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谈论这道数学题时,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标准答案思维的弊端。
多年前,有一道小学科学题:“雪融化了,变成( )。”
标准答案是“水”,但有一个学生回答“春天”,结果被扣了分。
这个学生的回答虽然不符合标准答案,但展现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这是教育中非常宝贵的部分,应该受到鼓励而不是压制。
熊丙奇指出,这个例子恰恰反映了标准答案思维的问题所在:
它过于僵化,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熊丙奇进一步指出,如果教育始终坚持标准答案思维,那么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在固定模式中,无法发展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
早在两百多年前,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就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指出了以标准答案计算分数进而评价孩子优劣的弊端。
他认为,要检验孩子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况,有很多种方法,而分数只不过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很多考试的题目都非常机械,有的只是为了打分方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一旦分数很低,就会受到一种差、无能的消极暗示。特别是当这种暗示来源于孩子所尊敬的老师,孩子更容易产生挫败感。
一个受这种(分数)刺激而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导向他失去学习和求知本身的乐趣,他很少去发现知识,相反他会不断地去满足标准答案。
因此,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
这样的教育准则,放到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效。
在科技迅速迭代的今天,面对走向人工智能的未来,我们更不应该让孩子在标准答案的钳制下,为了不得不追求正确率、套路式作答,而失去了试错的勇气和自由思考的能力。
家长和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成长,“看见”属于孩子的“洞见”,当孩子对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正确答案提出质疑,或另辟蹊径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包容,以肯定、鼓励的方式与之探讨,让孩子了解自己思考的优势和短板。
因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
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心理学巨著《思考,快与慢》将我们大脑的思考方式划分为两个系统:
系统1——依赖记忆、经验的“快思考”,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能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
系统2——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慢思考”,需要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判断问题并做出决定。
系统2虽然比较慢,但更慎重、周密、有逻辑,因此在认知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美国作家玛丽亚·康妮科娃在《福尔摩斯思考术》中对思考习惯作了相类似的划分:“华生系统”和“福尔摩斯系统”。
华生系统偏于懒惰、被动地接受。它就像我们思维的一种本能,倾向于直接相信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不会主动去怀疑、分析或推理。
福尔摩斯系统则更为冷静和理性,对于问题采取主动怀疑、分析、推理的方法。它不会轻易地接受表面现象,而是对每个念头、每次经验、每种预期都进行仔细检查和思考后,才决定是否接受。
“福尔摩斯思考术”的真谛,就是对事物保持好奇、怀疑和深入探究的精神。
但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导致的现状是,我们可能拥有很多书本上的学科知识、教条式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对事实的感知和思考,甚至我们吸收了很多建立在虚假事实之上的谬误观念,还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背后的逻辑不堪一击。
在逻辑学家殷海光看来,我们的思维中存在很多逻辑谬误:包括诉诸群众、诉诸权威、诉诸暴力、诉诸怜惜、人身攻击、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简单……
这些谬误,会导致我们无法穿透纷繁复杂的世界和迷雾,去看到事情的本质与是非。
与其在刷题中追求“标准答案”和正确率,不如构建基础逻辑能力。
黑格尔曾说:“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教会人们正确地推理和论证。作为哲学分支的逻辑学,一直是被忽视的一个基础学科。在欧美教育中,逻辑学是小学五门必选课之一。
虽然逻辑学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但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逻辑能力的作用。
破除标准答案的迷思、构建基础逻辑能力和基本知识框架,鼓励孩子更积极地运用思维能力,并且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这样才能具备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所说的高等教育要发展的一种能力:“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以及在新事实面前虚心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意愿。”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