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支持有条件啃老,宾大学生吐槽就职压力,专业职业选择该往何处?

文摘   教育   2024-11-02 20:01   广东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爆金句上热搜。


“我支持年轻人啃三年老,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到底什么适合自己。上代人可拿出几百万,给年轻人去走一走,去认识世界,认识不同,认识差异……(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千万不要这样做)。”


此话一出,梁永安教授被称为全网最懂年轻人的教授。

早在前几年,梁永安教授在网上开设的爱情课程深受年轻人喜爱,被称为年轻人的“爱情导师”。

之前认为年轻人是“积极躺平”,现今提倡“积极啃老”。

当大家都焦虑于怕选错专业,怕找不到职业的时候,梁教授为“躺平”、“啃老”的年轻人说话,也间接折射出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有多难?
当代大学生,怕挂科、怕实习被拒、怕选错专业、怕找不到工作、怕薪水太低……

还有更悲催的是,人还没毕业,专业没了,自己惨成“最后一届”。

最近,多家媒体都报道了高校专业撤销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还没毕业,专业先没了”

“史上最大规模高校专业调整:人在讲台上,专业没了”

时代变化太快,以至于选专业成了一种玄学。

曾经的热门专业,若干年后,就成了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天坑”。

比如,外语类、土木/建筑……这些在21世纪初只有高分学生才能被录取的专业,如今正在从许多高校里消失。

就连计算机专业,都成了被怀疑是“天坑”的对象。
今年,随着科技公司大裁员和转向对AI的关注,CS(Computer-Science)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美国毕业生也遇到了“找工难”的局面。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以往计算机科学专业在美国非常受欢迎,但今年软件开发岗位的招聘信息比疫情前减少了30%。

专业,好像永远都在“过时”,如今,竟然还人还没毕业,就惨被“淘汰”。

今年9月26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我们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调整力度应该是空前的。”

所以,家长和学生,都焦虑于选错专业,怕付出找不到好工作的高昂代价。

大学生对专业、职业的空前关注和压力,也同样发生在美国。

最近,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发布了一篇文章,批评一股名为“职业前压力”的暗流正悄然侵蚀着大学这片本应该是追求知识、探索自我、建立友谊的圣地。


9月底,《纽约时报》发表了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2023届毕业剩的一篇文章:《职业主义正在毁掉大学》(《Careerism Is Ruining College》)

这位宾大学生吐槽当今美国精英大学的功利主义:“追求名利正在毁掉大学和学生!”,并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词:职业前压力(Pre-professional Pressure)
职业前压力,指的是大学生中很多人相信,只有进入计算机编程、金融、咨询等领域,并在高盛、麦肯锡或大型科技公司等企业任职,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

于是,大家开始全部涌向“热门专业”

但结果是,这重重压力之下,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这位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当初自己也曾为了迎合社会期望而牺牲个人兴趣,而选择了微观经济学,但最后发现对商科实在没有太大兴趣才作罢,最后她进入法学院并成为一名法律评论的成员。

这位学生坦言,自己曾因大三的暑假没有找到实习,会在凌晨 3:30 从反复出现的噩梦中醒来;也曾安慰过一个因为没能找到父母期望工作而哭泣的室友。

为什么大学和学生会陷入功利主义、职业主义,以至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们感受到“压倒性的焦虑”
这位学生提出两个原因。

一是经济原因。

美国因为通货膨胀,如今的年轻人处境比父母糟糕,同时这些年的大学学费持续飙升,Z世代比千禧一代背负了更多的学生贷款,所以对高薪工作的渴望更加强烈。

二是对未来职业的担忧。

随着大量学生涌入相同的热门专业,就业市场自然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便是最顶尖名校的当下最热门专业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位最后从商科转向法学的学生认为,每个人的职业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呼吁,大学生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与这位宾大学生一样,对高薪工作提出批判性观点的还有宾大的副教务长西结·伊曼纽尔(Ezekiel J. Emanuel)。
西结·伊曼纽尔教授是美国肿瘤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同时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务长和医学伦理与卫生政策系主任。

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保守了,但这是不对的。
首先,父母往往只看当下,专注于子女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和起薪。然而,如今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要工作到70岁,如果你能知道未来50年里最有性价比、最令人满意的职业是什么,那你一定拥有超出常人的远见
西结·伊曼纽尔以1967年的电影《毕业生》举例。

刚刚大学毕业的男主角被一位朋友被告知,未来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塑料。在1967年,这似乎是一条明智的建议。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关注芯片和计算机。

其次,当父母将孩子推向他们不喜欢的热门职业,孩子往往会变得缺乏创造力并时常心怀不满

西结·伊曼纽尔又以本杰明·富兰克林举例。富兰克林一开始是一名印刷工学徒,后来成为了伟人。

西结·伊曼纽尔教授提出几点建议:

  • 父母需要鼓励孩子不局限于狭隘的职业道路,而是要获得像富兰克林那样全面的技能,尽可能多地选择课程。


  • 大学是年轻人冒险的最佳时机。今天的学生会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适应工作。只有去冒险,去挑战自我,他们才能发现在未来的70年里,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


梁永安教授的观点,也与西结·伊曼纽尔教授不谋而合。

“在今天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年就是一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十年以后更不同,志向高远的人才能选择好的专业,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

在《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这本书中,梁教授专门讲到了专业选择问题,提出“选专业需要大境界”。

梁教授参加过多年大学招生,发现无论是家长和学生,都把将来的就业放在首位。

但梁教授认为,专业的替代性是很强的,他不太赞同把收入放在考虑专业的首位,并提出了几点选择专业的建议。



01

看你的学校的专业在我国处于什么水平
02

看学校的文化

如果你想成为专业性人才,可以选择专业类的院校。如果你想追求个性自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综合类大学。

03

看大学所在的城市

大学所在的城市氛围,会塑造你的世界观。

04

看大学的世界影响力

比如本科有多少学生可以出国留学。年轻人需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所以可以参考一些世界性的排行榜。


宾大毕业生吐槽职业主义的文章虽引起共鸣,但也有美国网友的评论认为,美国人老式的“上大学是为了发现自我”,也是一种灾难,它会导致一些人背负上巨额债务,毁掉生活。

作为家长、作为学校,完全不考虑专业和就业问题,肯定是一种不负责任。

关键在于厘清边界,在承担责任和尊重孩子意愿之间如何平衡两者;在找到好工作的标准下去谨慎选择专业,和在孩子遵循内心探索兴趣和专长之间,找到平衡。

当今的学生已经够难了。

家长不妨只管充实钱包,为年轻人做好经济兜底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狂野,走得更稳、更远、更幸福。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