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教育失败了?
精英教育也一样失败,藤校生实力与名气不符?
他认为美国和世界,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美国传统的诸多机构已经失败了,其中也包括美国高等教育机构。
自1980年代至今,美国大学学费上涨了400%。高达2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总额,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
自2009年以来毕业的美国大学生,十几年后,竟仍无法偿还学生贷款。由于利息的利滚利,债务负担愈发沉重,这无疑是对大学教育价值的巨大拷问。
若大学教育连最基本的学费回收与学生职业发展助力都无法达成,能说这是成功吗?
在此之前,彼得·蒂尔经常批评美国“高等教育泡沫化”。
他认为这比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泡沫更糟糕:
“次贷至少让你拥有了房子,读大学你可能照样一无所有。”
“大学是一种以超高学费来强化阶级差别的机制。”
为此彼得·蒂尔还曾发起了奖学金项目,向20名20岁以下的年轻人提供10万美元的奖学金,支持他们辍学创业。
自 2009 年起,毕业生辛苦获取的大学学位在经济价值层面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债务的增长速度,甚至连贷款利息都无法赚取。他们被迫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耗费在偿还贷款之上,从而无暇去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与抱负,这无疑是对学生才华与潜力的极大浪费。
比如,许多拥有英语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最终却只能从事星巴克咖啡师之类的工作,大部分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很低。当学生们意识到这一残酷现实时,往往已深陷债务深渊,难以自拔。
名校犹如那门槛极高的知名夜店,众多学子在门外苦苦排队,最终却仅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够踏入其中,享受其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哈佛大学为例,若其真心期望让全世界受益,理应完全开放校门,使更多人能够获取知识的滋养。但名校的校友们出于对自身身份的高度认同与骄傲,坚决捍卫这种排他性,因为这象征着他们对稀缺资源的独占。
这种排他性不仅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更阻碍了教育的广泛传播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诸多成功者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均未完成大学学业,却依然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
这不禁让人深思,对于那些具备强烈动机与勤奋努力品质的人而言,为何要深陷债务泥沼去获取学历?难道自学等其他途径就无法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吗?
我从来没有说不应该上大学或类似的话,我们应该有更多除了大学以外的选择,更多的替代方案,比如自学、职业训练,而不应该是 You go to Yale, or you go to jail. (要么上耶鲁,要么进监狱)
藤校情结虽根深蒂固,但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雇主,开始质疑精英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实际能力。
爱荷华州金融公司 CG Financial Group 的行政总裁吉普尔表示,他在招聘得力助手时,永远不会考虑常春藤毕业生。他接触过的许多顶尖大学毕业生,往往只会从书本角度考虑问题,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有效解决方法。
贝恩策略顾问公司表示,名校毕业生未必能满足公司需求,管理层现在开始改用 Zoom 遥距面试,借此排除学校背景的因素,只考虑应征者本身的表现。大公司需要的是能够长期扎根、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而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工作几年后就离开,去追求更高的学位或其他机会。
纽约房地产律师贝利在雪城大学毕业,他发现职场不少人只依靠人脉,才华、毅力等其他特质不受重视,因此现在聘人时,不会考虑常春藤院校最近几年的毕业生,以后会更注重从普通院校挑选能力出众的人。
雇佣单位对藤校生态度的转变,主要问题在于藤校这些年的录取制度导致招收的学生不够优秀,且这些大学是“政治正确”的重灾区,学术能力一直在下降。
彼得·蒂尔也说出他的担忧: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想什么。当教育系统开始规定'正确的思想'时,它就背离了自己的使命。"
校长米尔德里德・加西亚目睹了全国范围内大学学历面临的质疑不断上升:
“重点不在于毕业。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将毕业与他们的职业或此后的研究生院联系起来,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这正是家庭想要的,对吧?”
在当下不乐观的就业市场环境里,世界顶尖大学毕业生也会因找不到好工作而烦恼,所以,择校不仅仅关注名校光环,就业力强的院校会是学生们更关注的因素。
11月25日,2025年度泰晤士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简称GEURS)由泰晤士高等教育(简称THE)与法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Emerging联合发布。
评估毕业生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深度与实践技能
侧重于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场必备软技能
衡量学校对学生在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反映学生在学术环境中的知识应用与表现能力
考察毕业生在社会贡献与领导力方面的表现
评估学生在全球化工作环境中与多元文化协作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学院 斯坦福大学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牛津大学 东京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伦敦帝国学院
中国内地高校共有19所入围250强,相比去年增加了2所(北京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
北京大学从去年的第14名上涨至第11名,清华大学紧随其后,排名第19位。
从本次排名能看出当前职场人才需求趋势。
学习STEM学科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雇主青睐,前50名院校中40%是理工类大学。而且,雇主越发重视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或实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