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为副总统候选人的锈带男孩,恨铁不成钢

文摘   2024-07-19 20:02   广东  



上周日,一声枪响,川普遭暗杀的新闻上了全世界媒体头条。


两天后,川普宣布,提名39岁的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耶鲁法学院博士J.D.万斯(J.D. Vance)作为他的副总统候选人,这消息又爆了个冷门。




万斯的人生履历堪称屌丝逆袭、教育改变命运、美国梦的范本。


一个从美国白人工人阶级穷苦家庭走出来的男孩,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难以支付学费选择参加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后就读俄亥俄州立大学,而后攻读耶鲁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最后成为律师、风险投资家,俄亥俄州参议员。


而早在2016年,初出茅庐的万斯曾名噪一时,他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成为畅销书,讲述了在铁锈带底层破碎家庭中如何跨越阶层的经历,还被拍成了电影。



鼓励万斯写下这本书的人,正好就是耶鲁法学院华裔教授、掀起全美教育大讨论的“虎妈”鼻祖蔡美儿。


《乡下人的悲歌》出版后卖得不好,但不久后的川普胜选,一夜之间让这本书洛阳纸贵,并掀起全美大讨论。


把川普送上白宫宝座的是他们之前忽视的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美国的白人工人阶级。


而《乡下人的悲歌》写的正是这群美国精英都很陌生的人群:美国白人蓝领。这些人被称为红脖子、白色垃圾。 



这个群体,虽然不是美国最贫困的群体,却是对未来最为悲观的群体,堕落的阴影也笼罩着几代人和所在的社区,来自万斯生长的地区铁锈带(泛指工业经济衰退的地区):


全球化之下被掏空的制造业、不断上升的失业率、毒瘾泛滥、家庭破碎……万斯以亲历者的视角,写下了这个阶层的混乱,挫败,绝望和无助。


当万斯逃离了宿命,成功实现了阶层跃升之时,认为自己有责任搞清楚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是美国“乡下人”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的普遍性问题:

  • 为什么像他这样走出习得性无助泥潭的人凤毛麟角?

  • 如果要帮助那些处在逆境中的寒门子弟,哪些措施最有效?

  • 堕落的原因,是外部环境还是个人问题?

 


可以说,如果没有阿嫲(外婆),就没有逆袭的万斯。


万斯成长于“铁锈带”阿帕拉契山区,从小父母离异,母亲频繁更换丈夫和男友,吸毒、戒毒,家庭吵吵闹闹,母亲经常情绪失控,还曾经险些开车撞死自己和万斯。


万斯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混乱、不安全感和颠沛流离。而这样的家庭,在他所在的社区司空见惯。


但阿嫲和阿公的家,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是温暖的心灵港湾,为他提供了同社区里同龄人所缺少的环境。

“如果没有阿嫲和阿公那样的人帮助你坚持到底,否则可能真的挺不过来。”


阿嫲让万斯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社区最坏的一面,只要他需要,那里“总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总有一个深情的拥抱”。而这是他的邻居家的孩子们所没有的。


即使有阿嫲和阿公的支援,万斯还是跟着吸毒的妈妈在混乱中度过童年。直到高中第一年,他已经“来到了悬崖边上”。当时他的平均GPA才2.1分,经常不上学,不写作业。更糟糕的是,万斯开始尝试抽大麻,正在重复母亲和社区同龄人群体同样的命运。


命运的重大转机出现在母亲被送进戒毒所之后,万斯和阿嫲一起度过的那三年。


阿嫲对万斯的要求非常严厉。阿嫲在家里有三项规定:


考个好分数、找份好工作,还有“别他妈偷懒,过来帮我。”


阿嬷尽管经济拮据,但在教育上愿意投入。为了让他有机会好好学习,愿意斥“巨资”为万斯买了180美元的图形计算器,“这是阿嫲的一堂重要的价值观课,让我不得不以前所未有的努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即使周遭有无数辍学的同龄人,阿嫲一直向万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要那种在周末与自己家人一起度过的工作,你就得去上大学,然后有所成就。”


万斯认为,这就是阿嫲的睿智之处。她不仅是干巴巴地说,咒骂或是提出要求,而是展示了希望和道路:“如果我们家有一个人能成功,那肯定就是你,你会是一名律师、医生,而不是高中辍学生”。



万斯说,阿嫲是个很有“洞察力”的人,禁止万斯和吸毒的孩子一起玩:“如果再看到你和这些孩子一起,我会开着车从那个孩子身上碾过去,永远不会有人发现的”。


阿嫲还鼓励万斯假期去找份工作打工,觉得这样对他好,也能让他认识到挣钱多么不易,打工的经历也确实让万斯深入认识了很多社会问题,包括政府推动福利的同时却助长了好吃懒做之人。


阿嫲还会经常讲“天助自助者”的一个寓言,在穷人无出头之路的社会氛围下,坚持告诫万斯:“JD,不要像那些没出息的人一样,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他们作对。你可以做成任何想做的事。”


《乡下人的悲歌》,写得很客观,没有将问题归咎于某些政策或某个党派,而是善于反思。


改变命运的万斯,回望自己的过去,依然关注和当初的自己一样仍深陷困境的同类人,试图寻找出一条出路。

而那些曾与我同龄的孩子,早早放弃了努力读书的孩子,如今还停留在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没有完全逃离药物滥用、酗酒、贫穷和精神创伤……

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于阿公阿嫲姐姐、海军陆战队的历练、以及耶鲁遇到的导师,并且强调自己是个幸运儿,“这小子真的是幸运”。


同时,他也没有将乡下人的困境归咎于外部原因。


作为从底层爬起来的人,万斯既看到底层人的“悲歌”,但也更深刻了解并深恶痛绝自己的父老乡亲这些底层人的通病:

这些问题无法归咎于政府、企业或其他人。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 


这些穷困白人工人阶级,总认为成功的人有两类。第一类人靠的是运气,另一类人则靠的是天才,对米德尔敦的普通人来说,辛勤的努力远不及天生的才能重要。


在这样的认知下,万斯提到了种种现象:


走遍这座城市,虽然这里30%的年轻人一整个星期的工作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个小时,但却没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懒惰。


有的学生计划着以后成为棒球运动员,但是他们连学校的棒球队都不想参加,仅仅是因为教练对他们苛刻。


有的人怕辛苦而辞职,随即上脸书痛骂奥巴马让他丢了工作。


万斯也非常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母亲自己活得十分糟糕,却依然“对教育能带来的前途深信不疑”,而反观他周遭的同龄人就没那么幸运:“没人给你示范努力读书的结果是什么”。



他还看到了公共政策的偏差:


大学才减免学费没有用,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考不上大学,在这之前可能已经入狱或者因吸毒过量去世了。


公共机构想让老师当这些孩子们的牧羊人,但没人想谈的是,事实上孩子们当中有许多在家里面是与狼共舞。


当反思公共政策如何做到为底层人兜底的同时也不纵容他们时,万斯的这段话富有启发:

很多人会把缺少努力与缺乏能力混为一谈……每当有人问我最想改变白人工人阶级的哪一点时,我都会说是“那种觉得自己的选择无所谓的感觉”。

纵观铁锈男孩逆袭之路,爱、支持与对教育的坚持,让他拥有了努力和选择的可能性。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