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网传一名大学辅导员因为全班22名学生全部没找到工作而在群里崩溃大骂。
从网传聊天截图来看,该辅导员称自己对学生已经仁至义尽,但在就业季需要学生配合提供学校所需要的材料时,却无人配合,甚至班干部还把她电话拉黑。
大学应届毕业生,遭遇最难就业季。
有网友甚至盘算出出生年份与高考难度和就业竞争程度的关系: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的联合调查显示,日本2023年度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8.1%,是1996年该调查进行以来的新高。今年日本高中生就业率同样达到了98.0%的超高比例。
中日同处东亚儒家文化圈,曾经困扰日本的问题,也开始冲击我们的教育界和青少年,日本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平成废宅”真的那么废吗?
与“平成废宅”同期的“宽松教育”,真的做错了吗?
从1989年到1月8日到2019年4月30日,属于日本的平成时代,是日本第 125 代天皇明仁在位的时期。
1990年是日本社会的分水岭,日本资产泡沫破裂、人口老龄化加速、经济增长减速。
面对这样的转折,日本年轻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大家觉得努力之后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于是失去了动力而躺平,变成无所事事的啃老族或者御宅族,也开始步入低生育率和低欲望年代。
所以,平成时代也成了“失去的三十年”。
与此同时,生于1987-2004年期间的日本人,被称为是“宽松教育世代”。1998年,日本提出“宽松教育”,旨在纠正越来越严重的“填鸭式”教育倾向,强调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体验式学习。
尽管日本实施的宽松教育旨在为纠正应试教育的危害,为学生减负,但却催生或助推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以及家庭教育费用加重、教育不公、社会分层等系列问题。
不少日本父母对进入好学校、获得好文凭的向往并没有停止,富裕的家庭为孩子报补习班,上私塾。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有能力上私塾的家庭。而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人,就因无法承担高额补习费而躺平。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平成废物”的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因宽松教育而吃亏的寒门子弟。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有不同的见解。
他认为,我们对当前的日本教育有两个比较大的误解:
第一个对日本“宽松教育”的成败得失的评价;
第二个是想当然认为作为儒教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仍然信奉考试和分数,学生仍然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挣扎。
其实这都是不准确的。
“宽松教育”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式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但是它的后果是很复杂的。
虽然到了2008年,也就是宽松教育政策制定20年之后,日本宣布“去宽松”,“但日本教育并没有重蹈应试教育或者填鸭式教育的老路”。
事实也证明了,宽松教育下的平成废物并没那么废。
2002年,一位美国人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提出“国民酷(Gross National Cool)”概念,意在评价日本在动漫、流行音乐、电玩游戏、时装和美食等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并分析了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后完成了成功转型文化超级大国的原因。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认为,“国民酷”是软实力的一种形态,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一项指标。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进一步分析,在平成时代,日本的年轻一代比起上一辈人,更加具备个性,更追求自我价值,对生命有更强烈的感悟和创造力,这成了一股变革日本流行文化的新力量。
因此,即使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出现了许多创意性的杂志和小型独立工作室,迎来了动漫、流行音乐、电影等产业的大繁荣,使得日本在全球文化上迅速崛起。
受这位美国研究者的启发,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校长杉山知之提出了“酷日本”(Cool Japan)的概念,并逐渐发展成国策。
世界级管理顾问公司科尔尼的日本代表梅泽高明,也是日本政府推行酷日本政策的旗手,他在一次对话中这样解读“酷日本”(Cool Japan):
梅泽高明还提出酷日本有另外一个定义:
躺平不是摆烂,虽躺平却更有创造力、艺术性,能在文化领域引起全世界年轻人共鸣,也是平成时代的收获、宽松教育长出来的果实。
在日本,除了国际学校外,学校分为公立、私立和国立三种类型。
以小学为例,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基础学校调查结果,全国公立学校18669所,私立学校244所,国立小学只有67所。
私立学校资源和升学条件好,学费也更贵;
国立学校附属于国立大学,由国家出资,被定位为“教育研究机构”,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实验各种探索性教育方法。
在经历了90年代的经济下行之后,日本年轻人和家长打破了对高学历的崇拜,加之“先富后老”的日本社会分化较小、社会秩序井然,即便是低学历或低收入家庭也可以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这让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很焦虑。
在少数鸡血、整体宽松的环境下,更多家庭能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能力的前提下,为孩子寻求差异化、自身兴趣和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自由的选择,进而为走向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所说的“国民酷”提供了社会土壤。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