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学太多了,一点留学的感觉都没有。”
“开学季发现身边全是中国人,出了国又好像没出国。”
“救命!我仿佛留了个假学,有没有中国留学生少的学校?”
随着我国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反向留学”现象司空见惯。
所谓反向留学,指的是中国学生去了其他国家读书之后,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亚洲人,甚至中国人,有的连授课教授、助教也都是华人,出国留学依然置身于同胞之间、中国文化之中。
早在2022年初,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发布了“英国名校课堂都是中国人”的视频,引发了舆论热议,使“反向留学”、“水硕”等相关话题一度成为热点。
最近一则墨尔本大学某课堂用中文授课的新闻又引起关于“反向留学”的热议。
8月6日,澳洲ABC电台播出了对一名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采访,这名学生名叫Harry,今年年初在墨尔本大学攻读商学学位。
Harry表示,在一门经济学入门课程的辅导课上,中文普通话的使用率比英文还高。
Harry是班上20个学生里唯一的白人,其他人都是中国留学生,导师也是中国人。
据他的观察,班上很多学生要么整节课都不说话,要么只说中文,他们用中文向老师提问,老师也用中文回答。
“他们事后没有解释到底说了什么,所以我完全被蒙在鼓里。这让我对与整个班级的对话和互动感到沮丧。我基本上就是去签个到,然后被排除在外。”
Harry还说,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有时会给他翻译,但时间久了,他也觉得不好意思。由于这种状况,辅导课对Harry而言“很不连贯”,一个学期之后,他放弃了这门课。
也是在最近,《澳大利亚卫报》一则报道指出,有十多名匿名的学者和学生表示,大学为了赚取国际学生的费用而对语言方面的不足视而不见。
在网上,很多人表示澳大利亚不少大学都是这种情况。
英国也是“反向留学”的重灾区。
留学生们这样吐槽:
近两三年来,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澳大利亚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有15.6万中国内地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在国际学生中占比为25%,排名第一。
中国留学生更是英国高校产业的一块大蛋糕。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过去3年间,在英国留学的非欧盟国家的国际新生人数增加了68%,其中中国留学生占比最高。
2025年留学申请季即将开启,从最近出台的政策来看,对于大批涌入的国际生,英美澳加等国开始了限制。
澳洲政府计划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国际学生入学人数的限制政策:海外学生的招收比例不得超过总学生人数的40%。这一上限将在未来两年内实施。
从去年以来,澳洲政府已经对留学生增加了不少限制。
自去年7月以来,澳洲政府推出一系列收紧留学签证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要求,把对国际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从雅思5.5分提高到了6分,一些特定课程要求的分数更高;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并对那些未能遵守规定的机构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澳洲政府于2024年5月8日宣布,再次提高国际学生申请留学签证所需提供的资产证明金额。自5月10日起,申请澳洲留学签证必须出示至少29,710澳元的存款证明。
2024 年 3 月,澳洲教育部发布报告,希望通过增加印度等国际学生的比例,来平衡并多元化其留学生源结构。
英国方面,英国内政部、教育部、英国签证和移民局联合发布了全新的海外招生政策提案,其中多项入学要求迎来显著提升,包括:严查赴英留学生的录取资格、限制留学生参加远程授课、对英国大学实施更严格的海外招生限制。
加拿大宣布2024年将减少35%国际本科生的名额;出于公平,各省和地区将依据人口情况设立各自的上限,一些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省份,名额减得最多。
按照政策趋势,未来,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很容易被筛选掉。
限制留学生数量也不是坏事,“含中量”降低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留学的“含金量”。
毕竟中国学生扎堆的课堂,首当其冲的是不利于锻炼英语能力。
虽然在“抱团取暖”的环境中获得了安全感,却浪费了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大千世界和拓宽认知边界的机会。
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纸国外文凭,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有优势的就业机会,同样重要的是,在异国文化中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培养独立能力、英语能力,更深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培养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
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华人留学生在国外求学多年,却很难融入本土生活圈。为什么?怎么破?
前麻省理工总面试官蒋佩蓉曾有过亲身体会和建议。蒋佩蓉有三个孩子,也曾面临很多文化冲突和融入的困难。
她说,相比语言,文化冲击才是最大的挑战。孩子们能听懂对方说的每一个单词,却不懂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角度,这些都是文化上的疏离感,也导致了社交困难。
而她的经验是:
蒋佩蓉夫妇和孩子们组建了一支“林家乐队”,经常去表演,通过音乐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音乐让他们融入了当地生活和社交圈,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和社交圈的“共通语言”。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蒋佩蓉家里,对任何新闻时事的讨论,都不会只看某一方观点。孩子们会找来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中国、美国、俄罗斯、中东世界会怎么讲?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加以自己的思考,再得出客观结论。
融入异国文化,不意味着放弃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和情感,但却需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特定的生活习惯、思考框架所带来的安全感,对不同的文化属性、价值观给予接纳、好奇和尊重,成为更开放、更包容的“世界公民”。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