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任正非和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主席、教练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获奖学生举行了座谈会。
在回答北大学生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提问时,任正非谈到了他的教育观:小孩一定要快乐,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对小孩宽容些。
当被问到关于对下一代的教育,就当前的教育体制应该做哪些改革时,任正非说:“小孩一定要快乐,要有精气神,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精神。”
允许孩子们适当的差异化,要让各种各样的孩子快乐地成长,每个小孩应该在音乐、舞蹈、体育……等选择一样爱好,快乐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快乐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快乐,而不是去比较金钱,给自己心理造成压力。非常支持某些名校的录取标准,不仅仅是看分数,还有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爱这个社会,能够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你不爱社会,但只为了多赚钱,那么对社会是一种破坏。支持电子考试,可以使用计算机或其他工具等各种方式来帮助你解决问题。现在知识唾手可得,不能再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孩子主要学会方法论。还有国内学生提问:因为教育体制的关系,竞赛会影响课业成绩,成绩不好影响今后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中小学生应该在竞赛或者研究方面投入更多,还是先保持好成绩?任正非以李娟举例,说,怎么产生人才?不一定是成绩好。孩子最大的事情是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哪儿,就围绕你的优点去成长。然而,现实是,存在一个悖论,就是这些年来教育制度减负的结果,却使得学生更加辛苦、更难快乐。最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在《从拔尖的陷阱到掌控的反噬》的演讲中,全面分析了现行的教育模式,以及她的担忧:教育成了“魔幻的大数据系统”,学生们“在自律与自我塑造中,这些和潮汐一起奔流的弄潮儿们,常常通往深深的倦怠。”学生在校内学基础知识,在校外进行拔高或补漏,教培是辅助性的。
学生普遍在校外超前学习,校内提速,高一就学完高中三年的知识,剩下两年复习、做题。
在一些素质教育的中学,学生在校外系统地学习知识,在校内输出能力,体验碾压别人的成功。
为什么教培会演变为学生全靠校外系统才能致胜,中小学生普遍要进行抢跑和超前学习?改革出发点是学业减负,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自主学习替代老师的教。然而,这背后是新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只要被学校松绑就会自动学习,但实际上自主的学习者是训练后的结果,校内减负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不明白,只能去校外培训。另外一方面,评价方式发生变化,却催生了学习的异化。以前老师依据教学大纲教知识,现在按日常评价构成学习成果,每个孩子每天都处于被评价的状态,有各种成长手册,家长、老师和孩子每天都在频繁地记录。这种教育模式催生了一种高度抽象、高度形式化的学习和测验,与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经验脱节。大数据学情诊断系统应运而生,整个教育系统变成了一个大型的数据监测、分析改进的系统。原本丰富的教育生活被学案、题库和试卷开发系统取代,老师们不再是研究语文或者数学知识的专家,而是更多研究出题,琢磨着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在考什么。考完之后,家长和学生根据答题情况,结合数据库快速判断 “失分” 原因,然后从题库中调取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结果就导致:学生相信,会有唯一的答案,也相信会有一个最优解。因为考试总有标准答案,所以没必要去质疑老师讲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群中国基础教育生产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因为眼里只有对与错,是与非,反而会失去对复杂世界的认识能力,缺乏从不确定性中生出新经验、新知识的可能。在一个驯兽一样的制度中,家长托举、老师保姆式的陪伴,每个人都是他的潜在竞争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心理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最近的媒体焦点人物、今年的《喜剧之王单口季》冠军付航,就是学校里的“差生”,是教育系统的“淘汰品”,他自称是一只“猴”(表示低人一等的意思)。然而,他的父母没有驯兽,付航这只“猴”,是任正非所说的“在快乐中找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的人。付航在夺冠前,已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过1200万粉丝,总播放量超过70亿次。脱口秀夺冠火了之后,付航接受采访被问到“小时候有没有被家长鸡过”,付航摇头。付航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一战成名的段子里,就讲到了自己高考失败的事情。虽然早就习惯了“差生”的标签,但高考成绩还是给他重重一拳:254分。“254分”,付航自嘲说:“我爸问我是哪几科?我说,总分!”早在高考前,家庭就接纳了付航不是“读书的料”的事实。“小时候我爸就说过,从今天开始,我们家庭要进入快乐世界的唯一秘诀,就是父母深刻地认识到,自家孩子不是那块料。然后他们就十分鼓励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今年的脱口秀,有很多关于调侃原生家庭伤痛的脱口秀演员。除了不鸡娃、接纳孩子、让孩子快乐,更难能可贵的是,付航的父亲没有“爹味”。“永远别听我的,听我的顶多成为我,你要大胆地去做爸爸从没做过的事。”“只要你能自食其力,以后出去当服务员你也饿不死。”
一块不是读书的料,不走既定的轨道,这个松弛教育的家庭成功了。然而,大部分家长很难做到接纳孩子是“差生”,并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成绩差,足够让家长焦虑,毕竟当下社会提供的资源和出路非常有限。况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一种难以突破的集体潜意识,如果孩子没能达到父母这一代的水平,自然让人失望。如果不能摆脱“父(母)子一体”的共生感,不能放弃人生导师的角色,就很难做到像付航的父亲一样:“我们从不望子成龙。你看我这样,我都不是龙,我怎么可能教你是龙?”付航的父亲完全把孩子当成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并且对他充满自信,付航因此有了自己的新活法。这样的父母,即使付航没有功成名就,即使依然做着曾做过的端盘子、当保安、当导游的生计,家庭也依然会快乐。即使生活颠沛流离,充满变数,父母就是孩子的那块压舱石。如果教育系统和家庭对学生宽容些,比起“倦怠的优等生”,自信又快乐的“普娃”,会构成一个更健康的社会。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