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赢」变成药瘾,焦虑挖下的致命陷阱

文摘   2024-12-25 20:01   广东  

“聪明药”吃了能变聪明?

鸡娃的尽头是嗑药?

最近,网络上惊现令人毛骨悚然的关于“家长群里反映专注达都不好开了”的帖子。

“专注达”也被称为“聪明药”(Study drugs/Smart drugs),有的家长声称一药难求,有的大言不惭:吃了能提分,青春期那点副作用算什么。

“聪明药”原本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一类药物,包括很多种药品,属于中枢兴奋剂,这些药物能提高患病儿童的专注力。

在中国,此类药物被列为管控最严格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严格的处方药。

如果一个正常人多剂量服用,这种药品就相当于毒品。

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提示:我国从未批准过提高智商等功能的药品。

“聪明药”的出现并不是什么新现象,早在2018年,网飞(Netflix)纪录片《药瘾》揭秘了美国学生在巨大竞争压力下滥用“聪明药”,尽管副作用明显。

2019年,我国媒体就曾报道过家长给孩子服用“聪明药”造成的后果,这些孩子往往都滑向毒品的深渊。

2019年,新京报有这样一则关于“聪明药”的报道。

田静,高三女生,她的妈妈看她备战高考辛苦,便给了她一种小药片,说这是 “聪明药”,有人吃了成绩就会变好。

田静吃完后上课专注度确实提高了,还考进了班级前十名。

但与此同时,她开始不停地掉发,掉到妈妈都后怕了,让她别吃了。

可此时的田静已经上瘾,断药后就头疼、恶心,再做题也不行了。于是她只得偷偷上网找药、买药,新买到的药跟妈妈买的不一样,但她以为只是出厂商家不同。

她实在忍不住要吃这个 “聪明药”,吃完后一如既往地头疼、恶心,还一度常常出现幻象,觉得背后有同学晃影子,甚至常常觉得有人要谋杀她。

高考当天,她一口气吞了 5 颗 “聪明药”。高考后,父母发现不对劲,带她到医院一查,才知道她长期服用的根本不是 “聪明药”,而是摇头丸,是毒品!

同一年,《人物》杂志采访了北京高新医院戒毒科主任徐杰医生,以及愿意接受采访的自愿戒毒者琴琴。

徐杰医生表示:对于没有多动症的孩子来说,聪明药”是一种幻想,骗人的,一丁点变聪明的可能性都没有,绝对不能碰。也想告知家属,对孩子不要干预太多,即便是个孩子,也要尊重他的意见。

据徐杰医生观察,患者父母基本上对小孩比较溺爱,又缺乏真正的关心,要求很严厉,希望孩子成绩好。

在这么多患者家庭当中,“好像没有看到有多少家庭和谐的这样一个情况,多多少少家里面都是,父母干预太多了,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了,你就必须得给我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否则的话我一点面子没有。”

孩子一开始被动服用,到最后加量服用,量越来越大,个人成绩也没有多大提升,等到不想用了,但是停不下来了。

琴琴就是受害者之一。

高三刚开学,她开始服用“聪明药”,成绩进步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失眠、恶心等症状。但由于她的“好成绩”是这些药品给的,所以不断服用,以至于发展到药越吃越多,当父亲发现不对劲让她停药的时候,她已经无法戒断,只能自己偷偷上网买,结果被无良商家坑害,实际上吃的是冰毒。

据徐杰医生介绍,前来高新医院戒毒的患者,只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而在2018年,网飞就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药瘾》(Take Your Pills),揭露了美国学生药物滥用的现象、原因和危害。

“聪明药”被称为“大学可卡因”:“你想又瘦又美,还能拿高分,还能跟朋友一起出去玩,阿德拉能帮你做到这一切。”

谈到一开始吃阿德拉的体验,大学女生Leigh回忆道:

“我服用的第一周时,我感觉很好、很喜欢”,虽然也担心过会变得不太像真实的自己,“注意力太集中,不像平时那么有趣了”,但为了在标化考试中缺德好成绩,她还是继续服用:“在我绝望时就正好需要它,因为我必须做到最好、最聪明、最快速。”

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服用“聪明药”能跟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竞争。

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他们为了学费得去打工,因此得减少学习时间,这时候,服用“聪明药”能让自己事半功倍。

《药瘾》分析了学生滥用药物的原因。

我们现如今生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被要求“集中注意力、发挥最大的能量、尽可能长时间地坚持”,以及表现得出类拔萃,不让其他人失望。

有些父母,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的孩子提高竞争力。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进行了严谨的试验:一项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的研究。

他们将未患多动症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吃“聪明药”,另一组吃安慰剂(没有任何治疗效果的药剂),每周测试学习情况,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并无明显区别。

医学专家表示,服用兴奋剂后,的确能让你在该睡觉时保持清醒,让你更长时间地忍受无聊的任务,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帮你增强任何认知上的东西。

唯一的不同是,“聪明药”可以增强人的虚假自信心,以为自己表现得更好。

纪录片发问:服用“聪明药”的代价是什么?这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吗?

在医学专家看来,代价是惨重的。

一方面,它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成瘾,有严重的戒断反应。

另一方面,它会引发身份认同危机:服了药的我,没服药的我,厉害的我,无能的我,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我?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教育情绪,大家的共识就是“焦虑”。

如果不是因为过度焦虑,那么也不至于在“聪明药”经医学专家和主流媒体警告其危害后,依然时不时被曝光在偷偷滥用。

在这股焦虑情绪的裹挟之下,那些给孩子服药的家长,连小孩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生命权都不再尊重,失去了对孩子给予关切和保护的为人父母的底线。

他们深陷“一分的差距决定了不同的未来”的焦虑,以成绩为唯一的标尺,为了眼前的利益,铤而走险走捷径,通过给没病的孩子吃“聪明药”以获得好成绩,罔顾副作用对身体和心理的致命伤害。

抛开副作用不谈,孩子吃完药后变得专注、爱学习、成绩好,这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吗?

再说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唾手可得的好处。

当社会压力严重超载,家长可能就会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和情感。

放弃鸡娃等于输掉孩子的未来,要消除家长的这种担忧,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更多人认可多样化的才能和途径可以通向成功,学校和家庭不仅仅关注成绩和排名,更强调培养青少年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药瘾》里有这样一段旁白,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追赶而丢失某些更为重要的事情:

阿德拉,我们这个时代的药物。如果我们都在阿德拉的世界里,忘记问的问题会是,“这都是为了什么?”

迷失是人类的本性,是在沉思、反省、走神时会做的事。从中会获得什么?创造力、艺术、人与人之间美妙的心灵相通;当然,也有人类强烈的痛苦和悲伤。我会将这些描述为,作为人类本身的体验。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菁质教育
大湾区菁质教育交流平台,广东教育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独家合作伙伴。我们倡导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为你带来有料、有用、有趣的教育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