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吴希福校长的新书《追梦校长——走出岩屋村》出版。这部教育教学回忆录,再现了他60余年“改命”的一生和40余年“在路上”的教育生涯。
这本书不只是讲述个人的童年往事、人生故事、教育事迹,还让我们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在各种局限、挑战和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微弱的个体如何挣脱命运的枷锁,实现一次次的突围和逆风翻盘。这也触及了很多重要的教育议题,甚至是社会议题,比如,如何在夹缝和泥淖中生发出坚忍的力量?什么是好的教育?面对消极的精神困境,个人该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吴希福校长。
菁:能谈谈为什么写作这本书吗?
吴希福校长:
这本书写了三年,这三年来,其实是写写停停、断断续续,甚至还在反思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必要,后来还是坚持下来了。
坚持下来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难得有如此丰富的经历。我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10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经历过农村生活,城市生活,内地不发达地区的生活,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活;国内生活,走访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经历过师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高等教育;当过小学老师,初中老师,深圳大学的校外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讲,我的经历可能比别人丰富。
还有一个坚持写下来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生活当中很多人,之所以对人生感到渺茫,或容易半途而废,主要原因在于对经历缺少感悟,缺少自我认知。我希望我的这本书里记录下的“改命”经历和感悟能够给别人带来新的启示。
其次,在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一些“小困难”:一是学习内容多。二是学习时间短。汉语拼音共两个单元,13课,教学时间一个月,最多一个半月。三是学习难度大。拼音是一堆简单、枯燥、抽象的符号。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抽象的符号看不懂、记不住、不好玩。
第三个坚持的原因,就是出于我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我觉得我这一辈子,从童年的艰难走到今天能过上比较幸福的生活,在于我从来没有满足过,没有放弃过,也没有停止过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觉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刻,都要能够去散发出一种光芒,去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做一个追光的人,追梦的人。
菁:如何应对当前这个大变局时代,我们中的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面临上学、就业、婚姻、生儿育女等各种挑战,压力很大,甚至丧失希望,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奋斗的过程中也遭遇很多困难,怎么保持这种奋斗精神?
吴希福校长:
我觉得这是一个思想观念和文化信仰问题,也是对人生的误判。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需要看清时代发展的方向,因应时代的变化,敢于直面挑战,既要从个人角度考虑,也要从家庭角度、社会角度、国家角度、未来角度考虑,不要有“不是我辜负了时代,而是时代辜负了我”的认知错觉,做有时代担当的人。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信仰的缺失,有些人会觉得我凭啥为你付出?就连多子多福、传宗接代这样的基本家庭传统价值观也在消失,觉得生活的幸福在于自己是否有职业的成就感,是否有家庭的幸福感,是否有个人的幸福感,比如生育率低下,最关键问题是文化和信仰出了问题。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梁启超有9个子女,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中有三个院士。在当时那么困难的年代里,他把孩子都培育成了国家栋梁,皆因对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在流亡日本期间,他亦然忧国忧民,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梁启超是趣味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是新文化传播者。今天的这个时代,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我们身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时面临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点,国际国内形势都特别复杂,但正如中国有句话说的“乱世出英雄”那样,或者说“时代造英雄”,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者,改变者,贡献者,而不是躺平,甚至自暴自弃。
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我总是要了解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时代,适应这个时代,奉献这个时代,与时代协同进化。
在我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我童年的时候,就是以劳动为中心的,我们那时候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品质,这对我们人生都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进入了知识时代,科技时代,那我就得赶上时代要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夜大,上函授,参加自学考试,不断为自己充电。
在教育教学中,我积极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我是中国最早一批利用电化教学教语文的老师,因此35岁就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后来又利用现代科技去做学校的管理,并成为全国名校长,这就是我与时代协同进化的结果。
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我们要乐观面对,坚强面对,科学面对,坦然面对。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要有成就最好的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成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从社会层面来讲,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分享者、贡献者;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成为有正确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
如果每一个人都不想去奉献,社会将无法进步,只索取不付出的人是承接不了这个世界的。
菁:您在书中写到,当老师、当校长的时候,特别关注学习弱的学生,也擅长将最差的班级、较差的学校带出好成绩,这种“逆风翻盘”的信念和能力源自哪里?
吴希福校长:
这也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
第一,我没有“丛林法则”的思想。我出身农村,寒舍,所以就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做派,我从来没有认为有最好的学生,在我眼里只有最差的情况,因为我的童年就是这样,但我总能在最差的条件下把事情做成。
不同于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只关注几个最优秀的孩子,我总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做起,关注班上最弱的学生,是所谓的“广种博收”。在我心目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在一个班级或团体里,不让一个人掉队。
当你把最薄弱的环节解决了,把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人都关注了,所有问题也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第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为我曾经创办的文理实验学校(集团)题词中 的第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对这句话的感受极为深刻,无论是你对这个孩子的爱,对你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爱,对人生的爱,对你所教学专业的爱,你都要付出全部身心,用爱去感化对方,赢得对方的信任,共同汇成爱的河流,凝聚爱的力量。
我们大家共同爱这个班,爱班里的每一个人,爱我们学的每一门课程,爱我们每一堂课,爱我们生活的环境,一切都会改变,都会取得成功。
2018年,我被评为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的时候,媒体采访我,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当老师办教育,如果还有来生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选择继续当老师办教育。
第三个就是一定要有目标理想,我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会树立不同的理想目标。比如,走出岩屋村,取得学历文凭,评为特级教师,成为名校长,当大学老师,对党对国家矢志不渝等。
培养学生也有目标,总是从最小的目标做起,如上好每一节课,见面一声问候,每周读一本好书,每周做一次家务劳动,每月学一项生活技能,每年写一个计划和总结等等。
我在书中写到了一个孩子,当年她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学习成绩也一般,但是她特别爱劳动,尊重别人,心底善良。当她离开小学的时候,我就跟她叮嘱了两句话:第一个要做好人,第二要自食其力。她后来都做到了,2021年,我退休的时候,她打电话哭着告诉我她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今年,她又欣喜地告诉我,她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每个人的起跑线不一样,智能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让每一个人成为好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第四个,扎实的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这辈子的教育生涯中,不一定是个好校长,但我绝对是一个好老师,作为一个语文特级教师,我觉得这一辈子特别自豪,也没有辜负这个荣誉。
我做老师,为他们建立一个非常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比如说拼音怎么教,汉字怎么教,标点符号怎么教,语法修辞怎么教,写作怎么教,阅读怎么教……学科知识板块的“大模型”建好了,就能把孩子教好。我也特别希望今天的老师,要好好研究国家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材、教法、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科理论的探索,研究每一个知识点,研究每一个学生,甚至包括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
第五个当老师得有渊博学识,见多识广。
我的学生常常这样评价我说,我们的吴老师讲课,不仅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我们,还给我们补充拓展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使我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也更广了。
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纸质阅读,现在我们要重视电子阅读,即线上阅读,我还特别强调的是行走的阅读。
行走的阅读,既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积淀能力,也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移动观测”,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能够及时、恰到好处地表扬激励,并给予科学指导。
这就是我们说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灵活应变的决策力。
另外要恩威并重,俗话说好的教育就是“萝卜加大棒”,就是既信任你,关心你,帮助你,支持你,既为你担当,为你成全,但是我们必须还要建立规则意识。该要读书读书,该写作业写作业,该去劳动就劳动,该去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没有挫折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内驱力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第六,面对对困难的事,困难的环境,包括对待薄弱的生源等,我总是把它视为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当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以后,我就觉得这是人生最高兴、最幸福、最骄傲的时刻。
在后海小学开展的“云教育”全国领先,学校获得的南山区区长质量奖,是南山区小学中第一所获得这个荣誉的学校,在全区学校文化课抽测中,四门主科考试总成绩排名全区前茅。
在文理实验集团,面对薄弱的生源,我们没有气馁,共同拼搏,第一届中考成绩很出色,连续三年,都有学生代表中国到联合国参加世界青少年峰会,其中一个孩子去年考入北大。
最后一个还要说的是我是善于发现人,培养人、成全人,我给学生、老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生活上给予关心,传播他们的优秀做法,比如说,推荐学生老师的优秀作品发表,搭建微博微信等学习交流平台,推荐优秀学生老师去参赛等,让他们在不同的平台上放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被作为特殊人才,从内地引进到深圳工作后,吴希福校长在大新小学做的是“生命教育”,在后海小学做的是“幸福教育”,在南山文理实验学校做的是“跨界融合教育”。在吴希福校长深情细腻解读生命的突围之后,下一篇专访内容,我们将聚焦幸福、跨界融合的国际教育等话题。
本文部分所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涉及到著作权或肖像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