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样态!

文摘   2024-07-10 23:12   陕西  
从今天开始,我想就不同类型的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呈现的样态进行探索和交流。虽然我个人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同与认可,但是我始终认为针对具体某一门课程、尤其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的课程思政我是做不了的,我也拒绝过许多邀请我参加“工作坊”的培训活动,“一个人吃几两干饭自己的有数”,不能什么课程、什么形式的培训都去染指。
但是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与项目,见得太多了,客观上讲能够打动我的课程一是不多、二是不易。如果真的遇到那些从教学设计到课程表达能够让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课程或作品的话,我还是由衷地感到兴奋并且会不余遗力地加以推广推介。与此同时,看到那些离课程思政本质要求相差甚远的、形式化占据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尽管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值得肯定,但是我对于把课程思政搞成这个样子,不仅不满意、而且还非常的担忧。因为照这样子搞下去,非但教师自己很难堪,更担心的是怕引起学生的“逆反”,不仅达不到育人的作用和效果,反而将课程思政这样非常有意义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抓手给毁了。
我今天尝试从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谈起,之后类似于体育类课程、外语类课程等等吧也在思考之列。
对于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我现在在内心较为反感和抵触的是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管其课程属性、课程内容,只要一涉及课程思政,必须涉及到的一个词,就是“红”,似乎艺术类课程做课程思政是“唯红不做”,“唱红歌、跳红舞、弹红曲、演红剧、画红画”等等,是这几年艺术类课程做课程思政的基本样态,似乎把PPT染得越红就越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其实是与课程思政的要求相差深远。那么,艺术类课程应当如何做课程思政呢?
第一,一定要弄明白。要弄明白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学习肯定是做不到位的。“纲要”将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不同课程的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如何把握课程思政和各类不同的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的要求讲得十分清楚。下面我将“纲要”中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摘录了一段: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一定要想明白。做课程思政需要想明白,就意味着一定要知道做课程思政的依据。课程思政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们的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不是想加什么就加什么。因此,在做课程思政时,首先应当思考的不是“思政元素”,而应当是如何将专业课的内容吃透讲清,也就是任课教师本身承担的什么课,就必须从课程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入手,而不是刻意去找所谓的“红歌、红曲、红舞、红剧、红画”,除非课程本身恰恰与上述的“红歌、红曲、红舞、红剧、红画”碰巧,我们的教师说先还是应当从知识和技能上讲清讲准,在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就作品创作背景、艺术家情感、欣赏中的情理交融等与知识、技能的教育相结合已达到育人之目的。
第三,一定要做明白。怎么样才能使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师跳出教条化理解课程思政的窠臼,其实弄清楚我们的课程面向的对象和教育的目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与课程,主要针对的或者说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同,一类是培养专职的艺术类人才,二是在大学生中进行艺术熏陶、提高艺术素养。这样两类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以艺术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思政的差异性。作为公共类素质教育课,主要是和“美育教育”相结合,提高艺术修养、健全人格,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而面对未来专业的从业人员、包括艺术教育,能就得从职业道德为基准、以教育家精神、艺术家精神为内容,抵制艺术领域的“三俗”与丑恶行为,多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高品位的艺术作品,这样与育人联系起来,就会使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大得多。
最后再重复一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绝不仅仅只是“唱红歌、跳红舞、弹红曲、演红剧、画红画”一种选择,这不仅教条,也过于单调。其实课程思政的样子是很多的!!!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