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毛概论”教材的第八章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21世纪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特别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多种背景下,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发展新思想新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的变化。
当然,回望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落实践行的过程,也存在着许多人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不了解,对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指导意见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调侃。我把自己在2016年3月写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也重新审视了一番,发现要讲清楚这一部分内容,既要立足于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更要回到当年(尽管距今的时间不长,但是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因此,在思考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怎样在正确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同时,教学的重点应当放置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的背景和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及对于今天新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意义。
促使中国共产党下决心改变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的发展方式有一个导火线就是2003年几乎席卷整个中国的一场“非典事件”的影响。“非典事件”也称SARS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英语:SARS )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 并迅速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 : 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世界各国对该病的处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及命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关注等等。这一事件让我们对于中国的公共安全危机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开始思考既往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问题。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与要点包括:
从2018版到2023版“毛概论”教材在讲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重点突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实现五个“统筹”。
理论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是要从理论上回答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和前面的几个章节的情况是一样的,各位老师在针对六、七、八三章的教材内容进行备课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发现这三章内容在陈述三种理论形态的时候,在教材上的体例与章节结构也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种理论形态的形成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在新增的第五章中已经讲过了,只不过是概括的侧重点不同。在教材第五章分别以“理论的形成”、“跨世纪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和“新时代的新篇章”等四个阶段背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内容和四个不同理论形态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创新与贡献。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2023版新教材的体系框架和内容安排。经过与之前版本教材的比对,我将我自己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其实,为何要提出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发展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不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不仅仅体现在能够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高速,更主要的是要看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条件是什么,尤其是要看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像我们开车,一个生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全可以将车开走,而且越是生手脚下越没有轻重、速度越无法控制。高手开车主要的是能够做到使车开得既快又安全、速度的快慢节奏完全在掌控之中而不是一昧的加速,尤其是要让乘车的人享受快车的乐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明显出现了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确是在高速增长(2003年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七、2010年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和付出的代价依然是很严重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主要是五个方面的不协调。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这条腿比较长,社会发展这条腿比较短。一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小,保障度低;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大。二是还没有建立健全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规避灾难并且促进社会安定、安全、健康、有序运行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三是不同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如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不同行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如果不有效解决中国问题,不仅会削弱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甚至会引发或加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四是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思想也多样化,目前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五是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下岗待业、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社会福利保障、劳资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增多,上访、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六是人际关系复杂化、功利化等发展趋势明显,诚信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二,城乡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有较大的发展,但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的状态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如城乡居民在收入、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农民长期在城市打工却不能成为城市居民,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身份和待遇,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就业方面都感受到限制和歧视。农民工境遇艰难,成了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城乡二元分割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再加上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以及在工业化和城乡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导致城乡差距仍在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主要由于历史原因,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地区发展仍然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不仅影响到各区域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国家整体发展。
第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政绩观的影响,一些政府和企业不顾客观条件和市场需要盲目进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重复生产,进而导致土地、矿藏、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第五,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协调。我国对外开放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方面是成绩、困难和风险同在。20多年来,引进外资100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相当高,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与此同时,在资源、能源和技术等方面,对外依赖度也越来越高。过度依赖国外资源、能源和外贸、外资,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协调”呢?
由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正处在空前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时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一,社会结构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快推进,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等凸显出来。
第二,经济体制转轨。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面对的特殊难题,使我国现代化进程更加复杂。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程序还不健全、不完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还建立健全,导致市场规则不健全和泛化问题、国企改制和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金钱崇拜问题、钱权交易问题等凸显出来。
第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经济必须保持快速增长,必然加大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压力。而且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和发展不科学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难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使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第四,对外开放中“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诸多风险。在当今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我国同国际社会既深化了依存关系又加剧了摩擦,这又使我国现代化进程更加复杂。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这四大难题大碰头。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发展速度是超常规的,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均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第五,我们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发展观存在着不科学的因素,这主要是盲目追求GDP增长,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资源压力;再如政府职能还存在着不到位、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还如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方面的界限模糊,个人的社会行为失范;等等。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的我国发展中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十个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对于如何评价2002—2012年这十年的发展?由于中央也还没有一个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原则,老夏在这里就不等信口开河。从直观上看,这十年应该是极其不平凡的十年。从国内来看,一开局就遭遇了“全国性非典”,紧接着整个经济在需求弱化的条件下大幅度下滑,企业倒闭浪潮兴起。从外部环境上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改2000年以前合作的态势,携苏东解体之余力,加大了对中国发展的全面干扰。这十年应该来说在经济发展上还是抓住了机遇、促进了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大增,特别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顶住了西方国家的颜色革命。中国迎来了宝贵的十年和平发展的时间。这十年最紧急的任务就是拼了命地发展经济。以下便是十年努力的成绩单:
(1)200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仅为4.4%,到2011年,已达10%左右;经济总量排名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为2010年以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2月起位居世界第一;
(3)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620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
(4)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五;
(5)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0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39.1%,2011年超过50%;
(6)2001年,我国对外出口基本拿不出像样的工业产品和有吸引力的现代消费品,只能出口低廉的粗加工服装、鞋帽、打火机、玩具等去换取昂贵的德国工业设备、日本的家电汽车、美国电影等;2013年,中国制造已经可以出口各种自主品牌的家电、手机、光伏、低档汽车、电信设备、工程机械、大型船舶、高铁甚至战斗机、主战坦克等军工产品了!
(7)2001年,各地方政府饥渴的盼望外来投资,外商来华如众星捧月,哪怕是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脏产业、血汗工厂,也会奉若上宾;2013年,中国投资早已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亚非拉美欧全世界五大洲,美国的州长议员们破天荒地争相为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们开投资欢迎会。
(8)2001年,普通中国人出趟国还是不容易的事情,外国游客在中国一些地方仍被称为外宾;2013年,中国游客成为全世界消费力最旺、最受欢迎的游客群体之一,出趟国不再是什么稀罕事情,人民币取代日元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最吃香的流通货币。
(9)2001年,我们的军舰飞机还只能在祖国近海游弋;2011年,中国的舰队在印度洋上巡逻,利比亚发生内战后,中国军舰火速撤回中国侨民和工人,利比亚港口五星红旗迎风飞扬,中国人自豪地唱国歌排队上军舰,一同被接回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侨民们向中国军人真诚道谢。
还有天河二号计算速度连续五年雄踞世界第一、还有神舟、玉兔飞天登月、还有“蛟龙”潜海……等等--------!多么醒目、让人骄傲的数据!简单地讲“GDP无用论”也是不客观的。
为了打造世界的工厂,中国工人长年累月加班加点,以全世界最长的劳动时间、最辛勤的血汗压低了生产成本,使得中国制造流通天下、享誉世界,换来了宝贵的外汇储备;可这背后,是大量农民工的背井离乡,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在家乡思念他们的,则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这其中背后的辛酸与泪水,怎么说得干净!
整个社会民生问题凸显,以快速飙升的房价问题为龙头,形成了住房、看病、养老等问题压在底层民众身上。网上流行:悲催的一生 ,生不起,剖腹一刀一万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二万多元一平米; 老婆不是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 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 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 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总结起来十个字:活着太辛苦,死也不容易。同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等等。可以看到,从认识发展中的问题到遏制发展中的问题并实现科学的发展,这是有巨大的鸿沟。因此,实践再一次证明了“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巨大价值,它为十八大以来新的党中央下决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讲好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一样,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就在两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我个人认为,要讲好科学发展观,需要用一点儿时间讲一讲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之间有以下共性特点:
第一,“历史使命”是相同的。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要回答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第二,“第一要务”是相同的。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也没有变。
第三,“核心立场”是相同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立场也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五大理念也是我们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践行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对科学发展观发展理念的创新,更加符合新时代对于党的发展理念的更高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阅读2023版新教材对应的章节内容,学习、理解、吃透教材的内容和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讲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课堂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讲好这一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