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毛概”课程应当怎么上(十二)

文摘   教育   2024-04-08 16:54   陕西  
2023版“毛概论”教材第六章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在教材新增的第五章中,已经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讲清楚了;202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比起2021版教材,只是进行了微调,只是将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形成过程与其他几种理论形态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合在一起讲了而已。本章主要聚焦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精髓、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本章主要聚焦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精髓、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如何讲好这一章呢,我思考了大致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本章的教学准备与教学设计中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本章教学中解决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问题。我自己在公众号推文中写了或转发了多篇关于邓小平理论相关的内容,一是与前面讲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相比(用了四章内容),按照目前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分量,用一章多一点的篇幅想要讲清楚邓小平理论,对于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要求与考验就更高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承载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成为继往开来的、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如果讲不清楚、讲不好,对于学生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就会有影响。因此,个人理解,在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上应当稍微倾斜一些(至少应当比七、八两章的课时要多一些,尽管六、七、八三章在教材上的体例与分量差不多),我安排4个学时左右来讲解。
第二,讲好邓小平理论不仅需要有理论,更需要有经历。我自己与当下一些青年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中如果还有一些不同的话,那就是经历。在我的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我对改革开放前后的了解与对比首先不是体现在理论上而是实践的感悟中。我亲身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极为严重的物质匮乏状态,尽管有时候人们还怀念过去的社会风气、感慨“雷锋精神”走了,但是那种“饥肠辘辘”的感觉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在过去的年代,人们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作为追求的社会理想,我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高楼大厦、汽车满地跑”会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实现;而今天我们正在经历感受的东西,对于过去的我来讲只能是在《第三次浪潮》《后工业化社会》等未来学的著作的描述中去想象是什么概念。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改革开放,自己也通过从上大学到后来成为教授的巨大的生活变迁,这要是放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差一点儿卷进上山下乡的洪流,个人当年放开了畅想也只是看看能否当个工人。正是因为今昔对比的切身经历,我看到了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国富民强。即使今天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但我认为每一个人不能仅仅从自己的境遇出发而漠视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这一点使得我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就会同一些青年教师有不同。因为他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甚至更为年轻。他们从一睁眼就接触的是改革开放的现实、体验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接触的是完全开放的世界。他们有他们一代的优势,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大多是理论上的、书本上的。他们缺乏纵向比,看什么容易横向比,也容易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和自身面临的困境有所放大和更加关注。我讲这个的目的只是想强调一点,只要我们多用历史的视角的看问题,我们的认识就可能更客观一些,从这一点出发,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情感让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改革开放好!”因此,讲授《邓小平理论》,切忌从理论到理论,应当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论述联系起来讲,特别是结合邓小平“三起三落而初心不改”的意志品质、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为民情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魄力和“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和定力,带着这种认识、带着这种情感,就能够客观全面讲好这一部分内容,就会在面对思想领域中出现的否定改革开放、否定邓小平理论的错误思潮,明确立场方向,敢于亮剑!
因此,讲好邓小平理论,不仅要在情感上认同,同时也要在理论上认同。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
与所有的理论形成的格局一样,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包括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形成过程。在上一篇推文中,我个人之所以没有专门讲得那么具体,是因为我认为还是应当和内容及其地位放在一起讲更好理解一些。一般来说,在讲到理论的形成过程时,往往是以时间线索进行勾画的、历史线索比较明显,但一般不是我们讲课的重点。因此,我把“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形成过程”放在这一部分讲的目的就是想强调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自己搞明白这两个问题的内涵:
第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一般也是按照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三个部分来分析的。
首先,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中,时代背景相对难讲一些。我自己相对来讲比较喜欢讲时代背景、特别是其中的国际背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不同。毛泽东思想形成时代背景从整个世界格局来看其主要特征是“战争与革命”,这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里面包含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大批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全国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按理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当及时转向经济社会建设。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仇视敌视社会主义和新生的新中国,东西方阵营的“冷战”状态,使得新中国从一开始就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别人却把战争强加于我们,这就让我们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时把预防战争、防止侵略作为总基调。我们甚至得出了“世界大战既然不可避免,早打、大打要比晚打、小打更主动,通过世界大战可以达到世界革命”。这一基调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建设,我们过去搞的“三线建设”、我们提出的“备战备荒”等都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站在世界的角度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可以用“东西南北”四个字来概括即“和平与发展”:“东西问题”即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的“冷战”、“军备竞赛”),战争的风险尤其是核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成长;“南北问题”即指主要居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和居于南半球的不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自身在发展中的矛盾与困境、第三世界国家迫切需要摆脱殖民统治和新殖民主义影响而倡导南南合作等,都是涉及发展的问题。而发展相关联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甚至比东西问题更直接、更迫切。基于这样的形势,邓小平同志做了大胆的预测,即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不断,但是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可以避免的,对于世界来讲,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对于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而言,解决发展、解决吃饭问题更加迫切。这就为全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停止使用阶级斗争的口号、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战略等奠定了基础。
其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走的弯路进行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主要是总结过去“一种模式”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及政党之间之所以分分合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强制用一种模式限制别国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苏南冲突、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中苏论战等);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第四章已经讲了许多),借用教材上的话:我们过去“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没有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各种错误及教训的深刻反思,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不会那么深刻。
再次,结束“文革”,我们党主要做的是三件事:把过去做对的事情坚持下去、把过去做错的事情纠正过来、把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做起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基本上把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讲清了。
第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考察的任课教师对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及其形成的主要观点的把握情况。
邓小平理论不是单指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上达成的共识,集中反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党的十五大等一系列党的代表大会之中。在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概念、观点的提出到思想认识的集成而形成的理论,内容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性的。因此,在回顾邓小理论形成的具体过程时,一是没有办法按照历史线索一一道来,二是对于非马学科背景的学生来讲,他们也没有耐心去了解这些细节过程。我认为,如果非得讲这一过程的话,只要我们把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于整体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点”讲到即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至少以下几个时间节点及内容少不了:

当然,在进行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梳理时,有几个关键词少不了:“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等核心词。很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用到AI、大数据、教学APP等手段,我曾让同学们用头脑风暴的办法、用一个词来反映自己对邓小平的印象,除了像“三起三落”“刘邓大军”这样一些词外,上面所列的词大多都在其中。这些词也影响着后面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三、关于讲好“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精髓”的思考

这一部分也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二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一,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实质就是其理论的主题。这一问题应当是邓小平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讲邓小平理论的时候,这个问题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讲清或涉及以下问题: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其为“理论”,最为关键的是提出并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及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当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就成为我们唯一可以学习甚至模仿的对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在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出现了偏差。我们之所以出了问题和出现了偏差,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楚。过去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偏差主要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结论的教条化认识”、“来自于对于苏联模式与苏联经验的照抄照搬”以及“我们因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导致认识的偏差”,以至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居然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种荒唐的认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就在于我们党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曲折之后,敢于解放思想、正视问题,提出了不能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出发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

因此,要讲清邓小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从理论上必须搞清楚和在教学中讲清楚“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问题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从“标准”上来看,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判断标准曾经经历过脱离生产力而空谈社会主义的阶段,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比如曾经用“一大二三纯”为标准;也曾经把“平均主义”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标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来虽然认识到“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性,但是也经历过讲“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狭义化为“唯一标准”,忽略了判断社会主义标准的体系化,在实践中也出现了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了“生产力的根本标准”,其实就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其作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判断的根本标准。

从“本质”上来看,改革开放中,一些人将邓小平在特定情况下讲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片面的认为这就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或者有意而为之的思想认识。邓小平“先富”的背后或者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邓小平在多处都讲到社会主义有两个原则,“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这本身是与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它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无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问题正如我们教材上总结的那样,“所谓精髓,对于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彻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中最本质的东西”。之前我们讲过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中最为核心的本质要义就是实事求是。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中,实事求是是对我们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恢复和继承;而在思想领域存在着“两个凡是”影响的前提下,要把以前好的作风重新捡起来、把做错的东西改正过来,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的,这里首先离不开的就是突破本本主义、思想僵化,就是要解放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我个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除了重点讲授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之外,另外着墨较多的就是给学生讲清楚,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最重大的贡献不在于去一条一条地讲具体的实践,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的思想先导的意义。我给学生讲好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师至少要认真研读被称之为解放思想的“两篇宣言书”,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时间如果允许的话,我也会增加号称“北方谈话”的讲话内容。

四、关于如何讲清楚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的思考

这一部分对于老教师来讲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习惯于用过去自己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记忆来讲这一部分(比如十二个方面和九个方面等),既然教材已经更新至2023版,我们对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应当以教材新的概括为基准来参考进行教学。由于邓小平理论过去曾经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是一个比较宏大的体系,不要说讲2课时、就是20课时也不一定能够讲完。因此,我们任课教师的任务不是将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讲完,而是重在讲本质与核心内容,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是按照教材粗略地讲。个人认为教材上的“七个方面的概括”已经足够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中讲授了,但是,这样的讲法看似全面,虽然可以使学生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但粗略的印象,但是,往往会因为重点不够突出反而什么也没有记得住。

二是挑选部分内容详讲。当然这里所说的“详讲”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深挖一个方面内容。可以根据任课教师个人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选部分内容相对讲得细一些。这样往往会因为重点突出、理论讲透而使学生记得住。

我自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除了前面讲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外,我会重点讲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层次讲党的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第二层次讲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发展是硬道理、三步走战略等内容;第三层次讲“两手抓”和“一国两制”等理论。因篇幅的问题,这其中的每一段理论我过去在推文中也曾阐述过,请大家关注;同时为了增加这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我酌情会增加一段19741976年邓小平在“文革”中复出对于扭转“左错误所做的思想启蒙的贡献,把“猫论”和“草论”对比进行讲授(见链接:如何认识"猫论"与“草论”之争?

五、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其实,教材的第三节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般来讲,越是这样的高度概括,因为其本身的抽象性,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容易讲活。因此,教材上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学习然后老师在概括;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前两节所学习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认识,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另外,为了更好学习本章的内容,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来加深认识。作为任课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学习、学透这篇讲话的内容和精神。由于篇幅较大,再次就不引用了。

总之,学习这一章内容的主要目的一是要掌握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掌握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各项事业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高尚的品格、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四是全面客观地评价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面对思想领域出现的否定邓小平理论、否定改革开放、肆意歪曲和贬低邓小平同志的历史作用的错误言论进行旗帜鲜明的、坚决地斗争。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