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缘由
第一,课程定位不清,课程边界模糊。高校思政课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有着自己明确的定位、边界和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概论课”的边界极容易被模糊了,具体表现在:将“毛泽东思想部分”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混同;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种理论形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边界混同。
第二,思想性不突出,重点把握不准。本门课程无论是前半部分的“毛泽东思想部分”,还是后半部分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形态。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更愿意或者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对具体理论或具体问题的阐释上,没有将理论的思想性、方法论意义、特别是历史意义讲清楚,所以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上与思政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三,学情分析不足,缺乏问题意识。我们经常讲思政课要解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所谓针对性就是要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困惑(从教育部第三届教学展示与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规则的改变为例)。没有学情分析,我们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教材上要求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没有理解所讲的内容到底想干什么?因此,教学中照着讲、背着讲、念着讲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四,教师阅历不足,课程理解不深。目前一些思政课教师过于年轻,社会阅历不深,导致对课程的理解缺乏深度。比如:对于毛泽东思想及其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的评价、对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理解、对于革命理论、革命路线、革命方针策略关系的理解、对于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意义的理解、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意义的理解、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认识,等等,仍停留在表面、具体事例上。
第五,教材研读不够,教学缺乏设计。我本人为了在公众号中完成对本门课程教学设想推文的撰写,前前后后对23版“概论”课教材进行了多次研读,事实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事实上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大家视而不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太依赖现成的教学课件上,不要说对于课件内容的补充完善,就连课件本身也没吃透,照PPT宣科,教学设计缺乏“问题意识”和“对象意识”。
二、如何把握第四章教学中的重难点
前面主要讲的是“概论课”教学中的总体情况,再回到备课会给我的命题作文,即如何讲好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讲好这一章恰恰印证了反复强调的,作为一名好的思政课教师、甚至是基本的素养要求就是要有哲学的思维和历史的积累,这里面涉及到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同时,作为思政课,我们所讲内容的基本定调应当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准,不能随意讲。我们经常讲,思政课要有思政课的味道,不能将思政课讲成了其他课程的味道(通识、专业和其他几门不同的思政课)。那么,如何在讲“概论课”时更加突出“概论课”的味道,关键在于对于课程属性与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研读教材。我们一些教师过度依赖现成课件,并不重视对教材的研读,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二是陷于教材。本质上都一样——没有高度重视教学中教材的作用。
“概论课”教材(23版)第四章的结构是按照“探索成果”——“探索意义”——“经验教训”的逻辑进行编排。比较难以把握的就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目前给人的感觉教材是以主要的思想观点进行的编排,和我们习惯性地以思想或理论依托的载体来判断理论有些不一致,形成了理解的难点。如果以《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依托,将不同的思想观点归纳于其中似乎更直观一些。其实,在本章标题与导语中已经说清本章的重点。
第四章标题——“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已经显现了几个关键词,表明在教学中重点不是在讲历史,落脚点一定要回到理论成果上。那么整个教学的思路就不是对于这一段历史过程的讲述或描述,应当紧紧围绕着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想、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以其中某一两个为重点)、思想的伟力在哪里等进行设计与教学。
另外,在本章导言导语中有四句话:即围绕着探索,“没有先例可循、成就甚为显著、经验弥足珍贵、教训十分深刻”,已经道出了本章的教学条例与侧重点。同时,也提出了需要重点认识和回答的理论问题:如何把握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如何认识这一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关系?等等!这些教材上的要求事实上已经为我们如何真正把握了教学要点并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地讲提供了依据。教学中应围绕前面的四个维度将“史”与“论”相结合。
第一,没有先例可循。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正是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才使得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如下的特征(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一是从经典作家的论断中找依据;二是从唯一的样板身上进行模仿;三是自身缺乏经验使探索期较长;四是探索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的。以此回应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存在的探索阶段为什么会出错?出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二,成就甚为显著。其实这里的成就既包括实践的成就,也应当包括理论的成就。但是面向学生教学时可以多讲一些实践的成就。应当注意:对所取得成就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评价标准进行评判,一定要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历史条件下看(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时的“六个不能”),可以从“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等方面进行归纳。
第三,经验弥足珍贵。现在只要一讲这一段内容,往往是讲“失误”、讲“问题”甚至讲“错误”的多一些,而把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的正确认识、甚至是探索的“思想火花”讲的不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所得出的正确认识和经验总结集中反映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中。作为教师必须仔细研读这两篇文献,这些思想在当时背景下、甚至后来发生较大偏差背景下看显得更加珍贵。
第四,教训十分深刻。成绩不讲跑不了(当然也是需要讲的),但是问题、教训不讲、或者讲得不到位的话,我们对于失误和错误的认识与反思就不会到位,就有可能会犯重复的错误、甚至会出现更大的、颠覆性错误。其实,教训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尽管交的学费高昂、付出的代价巨大,但都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上的四个维度,是我们教师在准备这一章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别是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清晰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形式)时所应该具备的逻辑思维、政治态度、情感表达等所不可缺少的。
通过观察,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研究不够、思考不够而导致对课程内容及其教学的理解还有差距,依然还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身在此山中”境界,还达不到“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我们教学中的矛盾就是“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面面俱到一是讲不完,二是可以断言教学效果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本章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着“思想观点”“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展开,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历史过程、具体事例的描述上。
可以有选择地准备一些教学素材: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探索转变;在探索中进行“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处理好“十大关系”所涉及的问题的思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其他一些思想;关于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的内容,等等。有了侧重点,下一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了!!!
三、教师要讲好第四章内容需做的积累
思政课讲得好与不好受制于多种因素,但是教师本身及其能力素质应该是最核心的因素。“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者是态度,后者是能力。因此,讲好“概论课”、也不仅仅只是讲好第四章,关键在于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建设”的要求。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