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毛概”课程应当怎么上(十一)
文摘
教育
2024-04-07 16:58
陕西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毛概论”教材的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教材的前四章,主要涉及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而教材的后四章的内容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及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一、讲这一章首先要明白新版教材增设这一章的目的和意义
上面这张图片,选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教材的目录。与2021版之前的“概论课”教材比较起来,从目录上看,增加了一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目录显示的内容及其与后面三章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看,感觉这种安排更加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和教学思路了。
之前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大的框架主要是两个部分(三个模块,在之前我的公众号文章中都已经强调过的),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毛泽东思想分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10章,其中5-7章分别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8-14章就是我们现在所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内容。但是,原教材体系在每一大模块及各个章节的过渡过程中,缺乏前后衔接的“桥”,即没有有效的过渡,从毛泽东思想部分直接过渡到邓小平理论,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搞清楚模块与模块、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连我们的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准备和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有时候也觉得比较突兀,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几个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搞不太清楚。
我自己在“概论课”教学中也发现这样直接将教材的内容变为教学内容,在逻辑上也不是太顺,所以,我一直坚持在讲某一模块或某一章节的时候,坚持运用“课程导引教学法”。具体内容在我曾经写过一篇推文中有所谈到(课程导引教学法在“毛中特概论”中应用的尝试)。下面的PPT截图是我前几年来讲授“概论课”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的时候,尤其是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具体的理论形态之前所加的一个总体性的、综合性的导论。从这次2023年新修订版本的“概论课”教材增加的“第五章内容”来看,尽管新版本的内容比我的教学设计更加与时俱进,但是至少说明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对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有助于教师全面系统理解课程的需要。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基本点从新版教材目录“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下设的两节具体内容来看,一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二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我自己在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包括部分青年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理论的几种不同的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能做到相对性和相联系的现实,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从概念入手,讲清楚什么是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论主题”。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我们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种不同理论形态的时候,我们教材或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讲“理论的主题”。比如: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实际上是要讲清楚一个基本的概念问题,就是什么是理论或者是判断理论之所以成立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我们这里讲的“理论”是包括诸如“主义”“思想”“理论”“观”等层面的内容,而判断这些是否能称其为“理论”,不是看其著作的“厚薄”、字数的多少,基本上应当看三条:一是理论的主题,即要解决的时代性问题是什么?二是主要观点,三是主题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其中作为重要的就是“理论主题”。其次需要弄明白和讲明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次2023版教材写得非常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理论形态组成的。既然是一个体系,尽管在理论形态上、所处的时间上、解决的理论主题上有差异,但是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我在教学中突出了这一统一的基础就是有“共同点”:一是有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有一以贯之的主线;三是有接续前行的实践基础。尤其是二十大召开之后,就有人总结了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二十四十年间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唯一不变的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见下图:再次是讲到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的逻辑和机理都是相通的。这次2023版教材所增加的第五章,将之前分散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不同章节中关于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集中在一个章节中来讲,其优点在于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统一。难点在于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青年教师的讲授都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印证了我之前反复强调的,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有两项基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二就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内的“四史”或“五史”。这一部分内容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我个人认为比讲新时代新思想的形成条件还要更困难一些。因为目前的思政课青年教师,一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二是比较关键的是他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实践的支撑。但是他们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往往只有理论认知但缺乏实践感悟,所以从“史”的角度看有不足或者在知识体系方面有“bagel”。其他在教材上看起来内容较多,不过是把从改革开放之始到今天,党的创新理论行程中所面临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的集合罢了。三是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类似于“形成过程”或者“发展过程”的内容。一般来讲,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历史性”痕迹较重的“过程”。包括在教学竞赛中,凡是选讲“过程”的选题,往往不存在讲授的优势,因为讲得过于宏观是讲不清楚的,且需要高度的抽象能力;讲得过细则没有更多的时间。在2023版教材主要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参考的依据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结论,分别从“创立”“跨世纪发展”“新世纪发展”“新时代新篇章”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的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理论具体形态,一方面,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角度,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体理论形态的“一脉相承”,回答了有些人只从教材的章节上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割裂和并列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不是只具有一般的“继承性特征”,更加凸显“创新性特征”。如果不了解或者讲不到位这一点,那就是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意义认识不到位、讲授不到位。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不需要讲得太细,否则后面的三个独立的章节就不好讲了,因此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