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涵式发展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内部要素作为资源动力的发展形势。而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思政课外延式发展所能观测到的规模、数量、指标等变化增长而言的,特指实现思政课内在质量的丰富与提升,是促进思政课育人的功能定位从基本达标到全面实现的过程,它更注重质而非仅仅量的增长,强调的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推动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与成绩,全社会办好思政课的信心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步伐加快,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更加完备,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比以往上了一个台阶,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明显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这些变化与成绩离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育人的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的重要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思政课建设在重视程度、教师队伍、保障条件,尤其是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等方面补齐了短板,解决了外延式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条件,但真正将思政课建设成为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听、能够解决学生思想困惑、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任务仍然艰巨。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思政课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规模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的情况。因此,必须深入挖掘思政课的内涵和价值,实现思政课由外在数量满足到内在质量提升、从探索性尝试到规律性总结的转变,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
守正创新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要求。新征程上,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既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正道坚守,也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创新求变。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紧扣守正创新,在“守正”中站稳立场,在“创新”中寻求系统变革,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守正”,就是要坚持思政课的基本定位和方向不能偏离。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不能动摇,切实保障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的作用不能弱化。要做到“守正”,从办好建好思政课的角度来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认识高度和政治站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保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从思政课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讲好思政课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使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定位不能变,守住意识形态的底线;从教师队伍的角度来看,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自觉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此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创新”,就是要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学生是否真正喜欢听思政课,是否真正将其视为自己人生成长动力的加油站、释疑解困的好帮手,是检验思政课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当前,破解思政课存在的“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别无他法,唯有创新。要用“大思政课”的思维研究思政课教学,一是要充分运用系统性、集成性思维,整合思政育人的主体、资源、平台,寻求育人合力,发挥联动主体间的作用,从“五课联动”教学模式出发,促进师生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与实践体悟中实现铸魂育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感与学生的获得感,提高育人成效;二是要充分运用系统性、一体化思维,着力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关系,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也就是说要跳出思政课看思政课、解决思政问题,用好社会大课堂。三是要充分考虑思政育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破解重形式轻育人的现象。比如,在学校各类公开场合倡导和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强化育人导向;充分挖掘基层和一线的育人典型,让学生学有楷模、学有榜样。
当然,思政课的创新也离不开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在坚持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和基本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变配方、改进工艺、改换包装”等,把新技术对于教育样态改变的成果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比如通过情景式、互动式思政课,让思政课有滋有味,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从“讲道理”变成“讲故事”,把“天边事”变成“身边事”,让思政课散发更多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到课率”“抬头率”真实有效;还可以依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思政课程,深入开展有本地特色的研学或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搭建起“传统小课堂+网络新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多维育人环境,让思政课打上新时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