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政课竞赛中把握“毛中特概论”课的尺度?

文摘   2024-06-21 00:20   陕西  

      最近,参加了一些省份和一些学校为思政课竞赛所进行的课程打磨与竞赛活动,我是比较关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毛中特概论”)。首先说明一点是,今天所讲的主要是针对是教学竞赛而非日常教学的原生态环境下(也就是面向专家评委)如何准确把握课程的尺度问题,这里的尺度就是更加注重所讲内容的学理性、逻辑性与课程的深度。

一、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的核心是基本前提
在讲主要内容之前,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要学习教材结构、吃透教材内容、做好教材转化。但凡在竞赛中成绩比较理想的教师选手,获得较好成绩的第一位因素不是口才等表面因素,而是在于对教材的“把控”程度。2023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其基本的结构是“1+4+1+3”的结构。其中:
排在第一的“1”,主要指的是“导论”部分。我在之前的教材与教学设计的推文中,特别强调了“导论”部分在整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属于“龙头”的地位,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2023版教材的导论中,融入了对于课程属性与内容定位的最新的精神,主要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内容。核心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选题和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仅仅围绕三个问题(教材上的内容基调就是主要的观测点,所谓对评委“投其所好”首先在于对内容的把握而并非外的形势与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突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形成过程(突出“两个行”、尤其是第二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突出体现几种理论形态的关系)
排在第二的“4”,主要指的是作为毛泽东思想部分的内容,也就是教材上的第一至第四章,包括“思想”“革命”和“建设”三个部分,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内容。这四章内容是所有以“毛中特概论”为参赛内容的教师选题最为集中的部分。我在前面的推文中也已经强调过,这四章的内容也不是随意安排的,其中第一章是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总体概括。涉及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内容和活的灵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和评价问题”(这也是不少教师不敢触碰的内容,理由是拿不准。但是讲毛泽东思想不讲“态度和评价”问题,那最多也只能是被判定突出了知识性而未体现出思想性。依据主要是“第二个历史决议”和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130周年的两个讲话)。其他的三章则重点体现的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三个部分的内容。
排在第三的“1”,是2023版教材变动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四种不同的理论形态用“体系”的链条串在一起,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体”的阐述。这样的编排,解决了2023版教材之前的所有版本教材在讲完毛泽东思想的四章内容之后,就开始的“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形态的理论内容,无论是对于讲授的教师还是学习的学生,都无法从整体性上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的编排也解决了不少的思政课教师对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方面的认识偏差以及在思政课中开设“新思想概论”的意义认识不足的问题,很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四种具体的理论形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关系梳理的非常清楚。
排在第四的“3”,则是立足于新教材,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的理论成果单独成章进行阐述、关键要体现出年代感或时代性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价值。因为在教材的导论中已经将为什么要单独开设“新思想概论”课的重要性讲的非常清楚了,那么,在“毛中特概论”讲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反映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这一部分内容是不少教师在选择讲授内容时比起毛泽东思想部分相对要少一些,而选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内容则更少,我个人认为是一些教师无法把握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中的内容(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共有主题)与新开设的“新思想概论”课的关系处理不了,再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部分内容时,怎么听都是下一门课程的内容。
上述四个方面有关教材与课程的体系结构,是教师宏观把握和定位本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把握不准的话,在教学设计和展示表达的时候就无法与课程本身的要求相匹配。
二、以2023版教材为蓝本讲授“毛中特概论”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第一,“毛中特概论”与其他两门思政课的课程边界有些混淆的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是讲到毛泽东思想部分,怎么听都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课程分不开,甚至就是“纲要课”,表现在没有突出“思想”,而是突出了“历史过程”。其实,在讲课竞赛中不容易得分或者容易失分的地方,就是“历史的回顾与梳理”,按教材上提供的思路,所有人讲的全一样,何来的与众不同;讲得过于“史料化”、过于琐碎,本身也讲不完,关键在于讲的“思想性”或“理论性”够不够。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没有能够凸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特征或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理论创新的价值。一讲到这部分内容,一下子就跳到了后一门课程的内容中,怎么听怎么像“新思想概论”课。比如涉及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等,都是从“新思想概论”的角度来讲,弱化了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涉及的相关部分的内容及其价值,从根本原因上看,还是对于“毛中特概论课”的课程属性、课程定位理解不到位。
第二,讲授“毛中特概论课”的选题立足于教材还是别出心裁的问题。不要在题目上搞得太“文艺化”,甚至就是花里胡哨。哪怕就是书上的原标题,能否通过教师的理解、加工,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进行阐释,这也是第三届教育部思政课展示活动规则变化所要求的,就内容来讲内容。目前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就是“教师讲的内容”与题目不能呼应的问题。比如讲到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凡是我听过的这部分课程,几乎都把讲课的重点放在了对“实事求是”的集体阐述上,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已经从理论上讲的非常清楚了,竞赛中应当体现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深挖的度,重点要讲出“实事求是”为什么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的“精髓或活的灵魂”;讲群众路线也是这样的,讲的是群众路线的原理和意义,甚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内容重合在一起,依然没有讲清楚它为什么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路线或方法论”。同样讲到“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时,只讲到了是什么,但是几乎都没有讲到“为什么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思考的重要意义。
第三,存在着任课教师对课程本身的内容与意蕴把握不准的问题。客观地讲,在现有的内容中,选取相关内容进行讲授或竞赛展示,选题上要出新已经是很困难的了,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竞赛,想要找出没人讲过的、又适合做竞赛题目的已经不容易了。“毛中特概论”课竞赛选题较为容易集中的内容容易出在“导论部分”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相对要新一点;第一章毛泽东思想部分之“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很多人讲不了;第二章主要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典型的“纲要课”);第三章选得少,第四章大部分选的是“工业化道路”。后面几章中容易选的是邓小平理论,其他的部分讲的不多。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总是从自己所能够理解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来把握课程,把所有的课都讲成了一样的课。
第四,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讲学理要求把握不准的问题。我们经常这样要求思政课应当讲的有逻辑、有学理,那么在课程讲授过程究竟什么是学理。一些教师以为所谓的学理就是要深挖讲授内容背后的原理、重要论述和概念原理的解释或解读。其实,这并不完全就是学理,甚至仅仅只是一种话语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结果。另外,我们在讲授思政课的过程中,往往以为所谓的“学理要求”,就是要给学生讲到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著作话语等,殊不知学生对于这样所谓的讲道理往往是不予以接受。讲学理恰恰是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在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有限或相对不足,教材上的内容未必都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出来,可以结合学校教学要求,采取“精讲与泛讲、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办法。比如我们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部分,所有的思想与理论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呈现出来,并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革命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的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道路的探索”,从而忽略了道路探索背后的路线和纲领、而路线与纲领背后恰恰是毛泽东思想。再比如讲到工业化,我们一些教师讲课的重点放在如何实现和探索工业化实践,而没有将中心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走工业化道路、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为什么行不通、如何走中国式的工业发展道路”的思考。
以上只是在一些竞赛中摘出来的几个小小的片段,供正在备赛的教师们进行参考。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