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程思政的单位和教师必须研读的文件——“纲要”

文摘   2024-07-02 16:30   甘肃  

jiaoshi

到目前为止,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已经不属于新话题了。自2016年全国思政工作会召开以来,“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要求提出之后,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就成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必须做的工作(没有例外),是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至今,对于高校及所属的各专业学院、专业课教师而言,经历了一个从认知上的接受到实践上的行动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致使专业院系和专业课教师做课程思政的主动意识在增强、内在动力在增大。与此同时,通过评审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项目、尤其是观看各种涉及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竞赛,我个人认为,依然存在着“为申报而申报、为竞赛而竞赛”的现象。
今天暂且不谈对做课程思政的目的性分析,仅谈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正式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和要求”至今也有七八年了,我们所看到的专业课教师呈现出来的课程思政样态当初课程思政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几乎是一样一样的,尽管今天有这么多的“示范课程”、如此密接的“专业辅导”(官办+民办),存在的问题和我在20172018年刚刚开始讲课程思政应当着力解决与克服的认知实践中的问题一模一样,即“依然把课程思政理解为在各自的课程中讲思政”,比如英语课程的教师,认为用其熟练的英语思政课内容(五四运动等)认为就是在做课程思政,而完全忽略了自己本身课程的定位属性艺术课程绝大多数不立足自身课程应当讲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唱红歌、弹红曲、眺红舞、演红剧、画红画”作为所有课程做课程思政的“标配”,忽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结合进行育人的理念和要求“两张皮”“贴标签”的现象非常严重。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观察,绝大多数关于课程思政的建设项目与工作,真正落实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的为数不多。仅就目前我们做的课程思政的现状放在实际的教学中,个人观点是不仅达不到育人的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如何将课程思政这一育人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工作当中去,当然除了向一些真正理解领会了课程思政的本质要义、真正将课程思政做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导向”有机融合的标杆单位和标杆课程(这里一定是真标杆而不是假标杆)学习之外,当务之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做课程思政的单位与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而绝非只是在“技巧与方法”的训练。思想上与认知上没有对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深刻认识,即使说出来的、做出来的课程思政在外形上像那么回事、甚至看起来很系统,但是对于育人的目的与要求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产生距离的根本原因不是技巧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建议大家认真研读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我这里强调的不只是要知晓有这么个文件,一定要认真研读,至少可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研读“纲要”的第一、二部分,重点解决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的问题(必要性的解读一目了然)。一些教师为什么做的课程思政缺乏“高度”,本身就是认识不到位的结果。请大家仔细阅读文件的这两段内容,在思想认识上对标要求、内化于心,然后才转化为做好课程思政的动力。专业课教师一定要破除对于“文件”的僵化认识,只要仔细阅读文件,就会发现里面不仅有指导,更有许多值得把握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
第二,通过研读“纲要”的第三部分,重点解决做课程思政的目标与重点(主要是解决预期目标问题)。文件的这一部分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讲的非常清楚,是“育人”而不是口头上的、字面上的“思政”。另外,文件对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重点也做出了“宏观要求”,这里面注意的是“宏观要求”而不是每一门具体课程简单套用的模板,比如,不是所有的课程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置于课程之中就算是课程思政了,而是结合课程本身、哪怕只讲一点也行。
第三,通过研读“纲要”的第四部分,重点解决如何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问题(主要是怎样做的问题)。文件针对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课程思政设计的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但凡要做课程思政的单位和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你了解你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吗?你了解你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吗?不了解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关于课程思政的“明白人”。
第四,通过研读“纲要”的第五部分,重点解决不同专业门类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指导要求(防止同质化现象)。文件一共归类了“七大板块”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做课程思政的单位和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校、专业、课程的定位与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坚决规避对于有意义的素材大家都“同质化”采用的现象。社会大课堂有这么丰富的素材,为什么只会讲“地球人都知道的素材”呢?
第五,通过研读“纲要”的第七部分,重点解决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教师的认知的提升、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要做好课程思政是很困难的。对于教师而言,增强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提高育人成效,将是做课程思政的必备功课。
第六,通过研读“纲要”的第八部分,重点解决的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问题(主要是关注评价体系也就是目标达成问题)。课程思政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人才培养效果。因为课程思政建设最难的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多维指标。
该“纲要”的其他条款一般来说和普通教师的关联度不大,更多的是受政策环境影响或确定的。
当然"纲要”毕竟是指导性的,它对于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描述和指导意见是宏观的、指导性的而并非操作性的,因此只能解决认识和理念的问题而不是具体方法的问题,切不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只有学懂才有可能弄通、只有弄通才有可能做好。今天的推文还是呼吁一下各位致力于做课程思政的教师先学明白、想明白才有可能做明白!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