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难度被严重低估的一门课———“形势与政策”课

文摘   2024-09-28 11:12   陕西  

上一周参加了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秦马磨课会”现场展示活动,一整天听了19位思政课教师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展示。我自己这几年已经很少讲形势与政策”课了,借参加这次活动才有时间和精力来集中思考“形势与政策”这门特殊的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起来,要讲好它其实是有难度的,这是不少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师没有意识到的,事实上也是没有认识清楚的。以前不少教师认为,有了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教材、课件,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课堂当中给学生讲这门课,特别是很多的思政课兼职教师也特别喜欢去讲这门课,认为这门课的理论性与其他几门课程比起来没那么强,找点材料、找点素材、借用一些教学技术手段等,就可以把这个课教好、学生就会“抬头”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那么应当如何把握好课程的定位与特点、在教学中也包括在思政课教学竞赛中如何讲好该课程,我个人的理解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要把握好该课程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新”。形势是千变万化的,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面对最新的形势变化来看我们党和国家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这里头的形势有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科技形势、安全形势等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政策既有针对性政策,也有预见性政策。教育部每学期都要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授课主题,其目的在于要把最新的形势变化带来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对策向学生讲清楚,同时也是对该门课程“讲什么”的问题进行规范,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拿到课堂当中讲的、也不是教师可以随意设定该门课程的主题的,当然,这里面的主题和内容首先就是要“新”。这门课不像其他思政理论课,主要是时效性特别强。比如,如果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选题或讲授内容还停留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上,作为思政课的理论课,它可以是讲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与践行宗旨的作为;但是要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来讲,显然就有点和课程属性不那么相称了。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或讲课竞赛中的么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所讲的专题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新不新。当然,形势与政策课的这种新主要应该体现在:形势新、内容新、政策新,至少数据要用最新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清”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共同特点就是要让课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但是不是为了要提高课程的效果而对于形势的讲授与分析增强过多的主观性,当然也不是什么形势都可以拿到课堂当中来讲,甚至美其名曰“讲真实”。“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的是现在理论课,就决定了必须赋予它思政课的属性,政治性与意识形态必须是第一位的。既然是课程就得按照教学课程大纲来执行(每学期的教学安排是有规定的,不能跳出这一“纲”),是课程就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报告,不仅有讲授,而且还要有考核等。同时,作为承担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一定要明确,讲清形势一是要讲清楚作为客观存在的总体或某一方面的形势是什么;二是应当尽可能地客观分析形势的产生或者变化的主要原因;三是应当讲到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里面的影响有些是面对全体的,如环境、气候的变化,有些则是特指的,如科技强国建设我们所遭遇的围堵、打压的形势。当然,我们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面对的形势一定是宏观的、总体的、或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具有相当影响的形势,后面所讲的政策也是相应的,这种总体的、宏观的、综合的、专业的要求决定了要讲清形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很轻松的事儿。

第三个特点就是“准”。政策不是理论,要讲准政策就应当讲准政策本身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我在公众号文章和各种讲座当中曾多次提到的一个话题就是:作为思政课教师自己是否搞清楚了“理论”“路线”和“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最容易混淆的就是各门思政课的边界问题。党的路线是执政的纲领,它明确了党在一定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党的路线都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的,体现了我们党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在一定时期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总策略。对于政策的宣传者的目的主要是使面向对象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重大的方针与政策。作为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讲授该门课程的时候,与面向党员干部进行的理论宣讲是有差别的。对于党员尤其是干部的宣讲,重在使其了解政策、理解政策、贯彻执行政策,最终是要通过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与效能。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是本身开设有理论课,二是对于学生而言讲授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解政策并了解形势,重在提高对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信心。因而只需要在讲清形势的基础上,把政策讲准确、解读清楚,既不能过度解读,更不能误解。至于课程的表达形式,可以比其他几门理论课的形式更多样一些、手段更新颖一些。

上述三个特点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不同于其他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同于一般的形势报告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任课教师是否真正把握了这一课程的定位与属性,决定了他所讲的“形势与政策”课是否符合要求。作为个人而言,是没有办法广泛地深入“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但是通过局部、尤其是在许多的思政课教学竞赛的场合所听到的课程样态、所接触到的教师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准备,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过程中与思政课理论课分不开,理论性偏多,反而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讲授并不突出。举个例子比如“科技强国”,其实有关科技强国的主题,在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既是指导思想,也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在路线上,我们党思想和理论及对于某一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考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决定、决议,这就是全党的共识。共识达成了,下一步就是各级职能部门落实的问题了。因此,讲到科技强国,我个人认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事实上不需要将讲授的重点放在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强国的必要性的论述上,其重点应当放在当前我们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上,比如外部遭遇打压,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内部基础研究、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等等这些问题上,从而才能有效地理解我们当前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于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师而言,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不偏重于讲理论不等于教师不需要理论、不同理论,恰恰相反,“形势与政策”的综合性反而更强。现在听一些老师讲“形势与政策”课,有一种感觉就是“对着讲”、“背着讲”、“举例讲”,当然现在的不少教师的教学课件做的非常的好、手段也挺新的,需要注意的一是教师自己要深刻了解课程本身各个专题的内容、二是要分析面向对象究竟要什么,把教学的“宏观视野、宏观要求”与学生“微观问题、微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思维是微观具体的,我们的理论与政策是宏观总体的,因此思政课弄不好是无法弥合这样的分岐,好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是船或桥。

以上想法和各位老师分享,让我们共同把“形势与政策”课讲得既符合要求,更要让学生受益。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