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概论”课第六章教学安排的基本思路

文摘   教育   2024-03-07 15:07   陕西  
“新思想概论”课教材的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从内容上来讲,是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精神进行安排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上述两段话基本上将我们党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战略中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战略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供大家参考:
第一,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不宜太细,只需讲清基本的逻辑关系。这里面有两个关系:一是“教育、科技、人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们相对比较好讲,可借用的素材比较多,而且这一问题不一定只是我们思政课在讲;二是“教育、科技、人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其实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纯粹搞教育的、搞科技的、做人才工作的都可以洋洋洒洒、娓娓道来。如果泛泛地按照二十大报告或者是教材上的内容来罗列,不仅没有那么多的学时,而且非常容易给人的感觉是是把“思政课”、“新思想概论”课讲成了一般的人文通识课程了,就背离了思政课的定位属性。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应当围绕着中国式现代的特征与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党的二十大和2024年“两会”)对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战略安排给学生讲授,基本的逻辑应当是这样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强国——而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基础是人才队伍、人才强国——要培养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各类人才主要是靠教育强国”。这样把原来文件语言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的顺序调整组合为“科技、人才、教育”,最终落脚到“教育”更顺畅一些。尽管讲的“素材”都一样,但调整后更容易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战略安排的意义。就像我之前在推文中举过的一个例子:“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的”的教学命题,一种讲课的顺序就是标题的设计,即先讲“矢”多么的先进,再讲“的”、也就是靶子是什么、在哪里,最后讲如何“矢”去射“的”;另一种讲的顺序是:先讲“的”,因为“的”是客观存在,先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而且用别的工具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时,再讲我们的“矢”如何具有先进性、针对性,最后再讲如何用好“矢”去射准“的”。当然,前一种讲法可以和“用先进的理论、方法找准靶子、理论武装射手射准把子”相联系,但是总给人一种“拿着武器找把子的感觉”;而后一种讲的顺序,突出射准靶子的难度、且有别的“箭”无法解决,而唯有这只“矢”就能够解决问题,更加彰显了理论的价值。同样的元素,通过调换逻辑顺序,效果会不一样的。
第二,这一部分内容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尤其是讲课竞赛中一定要区分“新思想概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不同。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个人对于不同思政课的定位区分,没有人过多地去追究,只要教师的课堂氛围较好、教师的表达基本流畅,课程的状态不是那种“到课率低、教师讲教师的,学生该干嘛干嘛”就算是不错的课堂了。但是真的遇到像思政课教学竞赛、思政课专家进行听课的时候,可能就要注意和回避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讲的“新思想概论”课和一般的专业课、通识课、形势与政策课讲“科技教育人才”没有界限感的时候,对于教师的讲课评价就会有问题。相反,我们在听“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再讲相关问题的时候,没有把讲的重心放在“讲清形势、讲准政策”,而是大量地阐述理论内容,同样是讲不同的思政课的界限混淆了。相比较专业课、通识课在讲“教育、科技、人才”与现代化关系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是从各种要素对于现代化实现发生作用的机理、具体作用等,更多地是从生产力的维度、从具体物的样态方面论述的较多一些。而我们从思政课的角度来讲“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更多的是从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的角度讲得更多一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屋建瓴地讲科技问题、人才问题、教育问题等,绝不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具体某一方面的问题。我曾经受陕西省中小企业局的邀请,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进行辅导,而不是一般的人才培训,而是要深刻学习、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为在实践中抓好人才建设工作、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而努力。
第三,一个基本的教学建议就是将“新质生产力”的最新内容融入“科技、教育、人才”的章节内容。“两会”上的一个热词就是“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源自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特点、形成逻辑和深刻影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但是要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却不能只从表变化的现象中进行。之前有位老师曾经以“爆火的哈尔滨文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和我交流时,我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例子不够恰当。“爆火的哈尔滨文旅”现象固然包含有哈尔滨的文旅工作者开拓思路、突破发展瓶颈、取得骄人业绩的努力,但这毕竟与凸显以高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要求是有差距的。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为什么要提出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个人认为一是回顾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当前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引领”,更多的是当时的“技术引领”。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周围全是东北人,以至于我们从小不说陕西话,就是因为当年在全国处于领先的老东北工业企业对全国的支援与辐射,这里面主要就是现今的制作业。二是这些年东北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落伍了、人才大量流失的前提是发展机会少了、平台低了,但是基础还在。如果东北的振兴仅仅停留在非主流的业务上,要持久性发展是困难的,因此党和国家从战略性的高度布局东北振兴,就是把“科技、人才、教育”与东北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实现紧密结合。我想我们这一章节的内容如果能够将这一问题讲清就不容易了!
当然,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词汇,只有教师自己弄明白才能在教学中讲明白。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推出了一篇《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非常直接、形象地讲清了新质生产力概念,请大家学习关注,因为版权的问题,我这里就不直接插入了。
当然,在讲“科技、教育、人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学校、学院、专业的特色进行有区别的讲授,如果讲得好的话,既可以有效地联系实际,也可以使别人对于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另眼看待,老师们可以酌情处理,在这里就不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了!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