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磨课的几点感受!

文摘   2024-07-09 14:05   河南  

最近受邀参加省级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磨课”活动,总体感觉是高职高专院校及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练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与热情。近年来,各个层级的思政课竞赛活动比较多,从竞赛的主办方来看,尽管有通过竞赛来展现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及其教学风采的目的,但更多的、更直接的目的应当是通过竞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思政课教师而言,在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都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亮点工作,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近几年在各方面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思政课课堂效果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承担了其他专业课教师未曾有过的压力、负担与责任。任课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学竞赛,不管获奖与否,都会使参赛者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理念与规律的把握、对于教学设计的探索、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等方面,有了与日常教学所不具有的思考与尝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些指导与点评,这本身就是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过程。参赛教师一旦能够获奖的话,他对于教学的认知水平和对教学的自信程度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一旦有了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所带来的精神状态,他个人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也就会转化为做好教学工作、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但是,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在实现个人职业“瓶颈”突破之前,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往往在“只见付出而未有收获”的时候,考验的就是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小问题”。所有“成功者”的背后,哪一位没有一把辛酸泪、甚至是近似崩溃的心理,因为这些成功绝对不是靠“躺平”“佛系”就会自然而然得到的。所以,近年来在观摩、评审思政课建设项目,尤其是教学竞赛中,既看到了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力量的希望,也深深地感到他们的成长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最近一直在参加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磨课活动,我重点结合“毛中特概论课”和“新思想概论”(由于审核的原因只能以简称替代)两门课程,为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提一点建议:
第一,不论是上述两门课中的哪一门课程参加教学竞赛或日常教学,都要服从作为讲好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要求。我之前是讲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思政课讲课竞赛,基本上是同类之间的“PK”,即都是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竞赛与较量,竞赛的内容和展现的能力与水平,都是在围绕着思政课本身的要求进行的。但是,当思政课教师去参加课堂创新大赛这样的“混合组”(一般是大文科类)竞赛的时候,作为思政课程或思政课教师要获得突破和取得较好成绩往往较难,这里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思政课教师按照思政课的课程定位与要求进行教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太在意思政课的范式与话语表达,反而让我们思政课教师对于竞赛的关注点太在意思政课本身的特点,然而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学情)、认知规律、教育的共性要求和教学本身(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等)这样一些共性问题的关注。换一句话讲,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做到按照教材及其要求进行讲授,让具有思政课背景的人听出来是那么回事,而且更要让那些没有马学科、思政课背景的人(非思政专业的学生、学校的督导甚至是领导听课)能够听得进去、愿意听,这也是我们有时候作为思政课竞赛评委的时候,面对参赛者讲出来的、也是自己长期做的、耳熟能详的“内容与话语”的时候,说实在的,有时候是真的听不下去,因为当你讲第一句话时我就知道你后面的第二句、第三句,------,甚至整个。特色在哪里、包袱在哪里、创新在哪里,尽管这样的要求有些高,但是只要是竞赛就一定有淘汰,你凭什么淘汰别人、凭什么脱颖而出,如果不追求较大的竞争优势,至少应当有的“相对的优势差距”,要让评委从你的综合表现中感觉到不把这个高分给你,不仅对不起你,都对不起评委自己的良心。我们现在在做评委的时候,有时候真的是很为难,不是大家太优秀了(优中选优是很痛苦的),而是要完成竞赛的任务太困难了。所以,思政课教师参加竞赛,就要有一种敢于同任何一门课程竞赛“一较高下”的勇气与能力,讲出特色、讲出风采。
第二,综合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和“新思想概论课”两门课程竞赛中的表现所提出的建议。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应当特别注意不同课程的边界问题。目前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将几门思政课的边界模糊了,在日常教学中估计这种情况会更严重一些,因为参加竞赛的教师往往是从各个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师中选拔或筛选出来并经过一定程度的课程打磨后参加竞赛的。较为集中问题的是在讲授“概论课”时,往前讲的太多,做历史回顾的太多,以至于许多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内容重叠;同时,讲“概论”时,有往后讲得过多,与“新思想概论”有较多的重叠。同样,讲“新思想概论”课的时候,由于缺乏对于理论和思想性的讲授,又容易与“形势与政策课”、甚至和专业课混同,也就是明明讲的是这门课,但是咋听都是另一门课。
二是日常教学和讲课竞赛的定位问题。我们日常教学面对的是学生,而讲课竞赛则面对的是评委,这样两个不同的面向对象,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话语表达,都应当有明显的界限和差异。因为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综合体,但是面向对象不同,教师的讲课在以上诸多方面应当有明显区别,教师应当做好身份转换。比如面向学生教学的课堂原生态时,首先要解决的应当是“抬头率”问题而不是突出讲理论和讲学理的问题,需要教师将教材上的理论话语和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停在课堂的内容,哪怕是讲故事、讲事例多一些也无可厚非。如果在原生态课堂上(极少数学校除外),一味追求学理性、理论性,到头来难免“独角戏”的境地。但是,当我们面对专家评委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本身无法投评委所好,但是有一点,你得让评委有兴趣听、至少要听得下去,这就要求讲授者必须在教学设计与表达方面有特色、有情感,千万不要重复教材上的原话和评委们耳熟能详的事例,这个时候才是真正体现参赛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对于课程的深度理解与把握。
三是需要讲学理时却讲不清楚的问题。比如在讲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时候(这一选题是目前讲“毛泽东思想部分”比较容易选的题目),但是我们的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阐释和解读上(有些内容比如实事求是事实上在“原理课”中已经讲过),也就是把精力放在了主要在解读“活的灵魂”的内容是什么,而将这几项内容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问题没有讲或者讲不清楚。也正像我们讲到邓小平理论的时候,首先应当讲清解放思想而不是在具体某一个观点上讲得过多过细。同样的道理,在“新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竞赛选题大多是第六章之后的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讲授内容的具体性,因为具体问题要比理论问题更好把握,但因此就容易被认为是与“形势与政策课”或“某些专业课”相似。我们的思政课重点是要讲思想、使学生对于党的创新理论产生认知与认同,这一点在讲课竞赛时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这样的问题太多了!
四是存在着选题与课程不吻合的问题。受第三届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规则变化的影响,从目前一段时间的评课、磨课来看,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开始以教材内容为选题重点,这也符合了当前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但是在选题这个问题上依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从村超看乡村振兴”的选题,这样的选题涉及内容的过于具体,和“新思想概论”课内容的要求显然是匹配不上的,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这样的选题即使讲得再热闹也很难被认可。另外,以教材内容或标题作为竞赛选题,可能在教材上涉及的内容最多是一小节,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段落的内容,如何将很小的一个段落内容设计为有原理、有实践的相对完整的教学片段,考验的是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设计能力。比如“新思想概论”课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高质量发展前提基础”这样的题目,作为讲授者需要即时搭建的框架就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框架,从而为讲清楚“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和高质量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还是较多的。
总之,每次听完之后、看完之后都有很多的感触,但是在竞赛的场合往往又不敢讲得过重,怕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但是如果不及时指出来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惯性的认知或习惯,至少做不到讲准的问题。今天的内容是在火车上写的,由于马上就要到站了,就此打住。由于在推送的过程几次都不能成功,故此也删掉了很多涉及到具体课程内容的东西,看来有些内容是不适合写在纸面上,只能留待面对面的交流吧!特别是竞赛中“术”层面的问题在以后推文中继续探讨。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在讲准、讲透、讲活上下功夫,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先内化再外化,才有可能面对不同的讲授对象、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到讲好思政课、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