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小视频引发的对上好思政课的思考!

文摘   2024-06-07 11:53   陕西  
今天是2024年全国高考的第一天,网络上充满了对于广大考生的祝愿与期盼,因为高考不仅仅是考生个人的行为,他牵扯到的数万个家庭、千千万万的学生家长,我们当然要祝福各位考生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早晨醒的比较早,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到了一则短视频,其实这一则视频很早就看到过,它出自一个视频号——“赫为强哥”。本来想将这一则视频插入到今天的推文章,主要是怕引起“版权纠纷”,故只点到视频号的名称。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视频号推出的视频内容,通俗一点讲主要是比较真实、比较正向,看过之后还是有获得感和引发思考。今天所讲的内容,主要是主人公作为外聘授课者进入高校和学生交流,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形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按道理或者主人公自认为讲得还不错,但是他提出了两个量我们深思的问题:一是面对的学生缺少了青年人所应有的朝气,用作者的话来讲“两眼无光”;二是在讲授交流过程中对讲授者设计的一些主题基本上没有互动的需求,缺少了那种求职的渴望。尽管这只是一个视频,视频中的情景和问题也并非代表全部的学校和学生,出现上述情景,作为个例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这样的个例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大学生对于学习求知的兴趣到底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由于没有调研的数据且难以调研及准确的统计而不好下结论,但是从本人在高校三十八年的工作经历来看,当下的学生显然对于个人及家庭未来的思考与担心,远远大于对其身外的人或事的关注;其实已经有许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下降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说明现在的学生不是只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致不高、积极性不强、抬头率低,其实看一看其他课堂的情况也一样(除了那些功利性极强的课程,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必须要想办法把有意义变成有意思)。
今天早上上班开车在等红绿灯和让行人的时候,我就仔细看看了从我面前经过的小学生背后的书包,真的像背了一座“小山”。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话题与主题“哪道题的对与错、那份卷子的成绩高低”,丝毫不关注和不关心学生在学校的状态,更不要说是关系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们已经开始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了)。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应当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应当完成不同学段的学习任务(随大流);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孩子们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完成家长的心愿。我自己的小外孙,从小就表现出对于汽车的喜好,最喜欢的礼物就是各种车模(我们家有几百个车模),他由对车的喜欢进而延伸到对各种牌子的汽车的关注、甚至为他喜欢的车做过小小讲解员、对于交通路线的识记程度远远超过他这个年龄的特点、更加关注汽车的驾驶,业务活动最喜欢的就是到公园游乐场所开卡丁车、吉普车(缩小版的电动车),它的驾驶技巧、尤其是倒车技巧远远超过有些成人,他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乐趣要比一些视频中让小孩背唐诗带来的兴趣大。但是作为家长的总是怕他太贪玩影响了学习、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现在想想成人的行为与要求,往往是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按理说儿童就是需要多玩(只要有益就行),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与成长,结果呢,我们的孩子就是再这样为升学而学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而失去兴趣与快乐。今天早上我在朋友圈中也转发了这一视频,有一条评论是这样的:“上课时,一个孩子给我分享了一句成长心得,即‘我的衰老从小升初就开始了~~’”,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课堂教学中靠讲课内容与讲课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这是教育的问题了。
把这样的现象引申到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中,可能情况会更加严峻一些。因为其他课程往往是与给学生传授一种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真的对学生有用的话,学生对其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有的。而思政课的情况较为特殊,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讲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上述视频中所提到的学生状况,我们的思政课内容当然也包含有知识与技能的成分,但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问题。当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如何提高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到课率问题、抬头率问题,这里面就是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不好讲,二是学生不想听”的问题时,我们一直把讲好思政课的侧重点放在“教师的讲”上。思政课的功能定位是“育人”,它的课程定位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守住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底线(讲准确讲正确)、要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学理性(如何讲深讲透)。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个问题,为什么呢?其实我们思政课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统一教材和统一课件,这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准确和原则把握,这里面最为根本的就是教材。我们使用的全国统编思政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重要内容,有宏观指导与顶层设计、集合了全国最顶尖级的相关专家撰写与把关,教材本身已经高度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和学理性。只要我们的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的基本要求本身就是坚持了课程的政治性。现在不少的教师担心在教学讲不准确甚至讲错,较为极端地就是完全照着教材讲、照着统一课件讲,不思考不设计,试想一下你就是讲的完全正确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如果学生本身丝毫不关注你讲的是什么、或者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学的要求做,教师讲得理论再深邃、学理的逻辑性再强,尽管也可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至少直观的教学样态是不够理想的。我曾经在教学竞赛的现场听到过学生对我们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你们老师累不累?”讲理讲不通的时候,我们教学的侧重点又走向另外一极,就是举事例、搞活动、变手法等,改变固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课程用的是同样的方式方法的时候,学生会买账吗?就像之前,微助教、雨课堂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刚开始还非常的新奇,但是所有的课程都变成扫码上课点名的时候,这种方法的被遗弃的日子就不远了。不是人家的技术不先进,而是我们仅仅只会了表面。当下人工智能火了,如果我们不是的理念层面接受“AI+教育”,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表面化的使用,弄得不伦不类的,学生估计更加反感。所以,对于讲好思政课而言,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但是最为根本的是不能够改变的,即育人。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什么要讲道理,关键是如何用思政课讲准讲清讲透道理,最终使学生能够接受、认同我们的所讲的内容并能够付诸实践。
新时代对于思政课的新要求就是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3.18座谈会”以来的五年中,思政课从重视程度、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及教学成效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个人的理解,除了对于思政课育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根本的质的变化之外,近几年我们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努力及发生的改变,如队伍数量、经费保证、育人环境、课堂效果等等大多都属于是“补短板”“清旧账”,解决过去若干年长期积攒下了的制约思政育人的要素,为今后更好的建好讲好思政课奠定了基础。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必须要有的新气象新作为,仅仅靠外延式发展的思维和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在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其实核心就是两件事:一是针对性,二是吸引力。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针对性是绝不会有吸引力的;既是靠形式上的改变来吸引学生,这样的吸引力也是不会长久的。我们还是的想办法来解决“教”与“学”最核心的问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问题,就得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就得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必须寻找到“以宏观大势为基调的教学内容”与“以微观个体为视角的学生学情”之间的桥梁。个人的建议,与其花费高额的课程建设经费、录制一些效果并非理想的课程,不如加大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的力度,在他们真正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自己有了切身感受之后,在对其进行理性地教育,其效果会好一些。最近一两年,在我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我明显地感到越是学段高一些,比如硕士生、博士生的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本课程。上学期在大三中开设“新思想概论”课,按照惯性思想,在没上课之前我的判断是课程会很难上的,结果恰恰相反。这说明有了一定的阅历学生也在成长,对于自己需要什么的思路也会慢慢清晰。总之,需要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实际、研究学情而不是一味地完成任务和进行表演。
以上就是一点点感受,特别是昨天校领导参加我们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我惊喜地发现,教师备课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关注不讲错、讲学理向分析研究学生转变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