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困惑的剖析!

文摘   教育   2024-03-09 00:17   陕西  

今天下午,受我校体育部的邀请,以“课程思政的理念、机制和实践”为题,与各位体育教师就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现场我还是真心感谢为我提供在校内与本校体育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近年来,由于我个人特殊的工作经历以及撰写了大量的有关课程思政的原创性推文,得到了不少学校和广大的教师的认可,以至于有了不少与国内各种高校的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普及、研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竞赛课程打磨、申报课程建设的项目等方面,我的足迹或音视频几乎遍及了全国各个省,经我参与辅导的学校和教师也有不少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这与人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讲这些的目的已不是为了炫耀,二不是为了贪功。我在外面一边讲座、一边调研,基本上掌握了全国各个地区、各类高校做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我丝毫没有降低或者否定课程思政建设成绩的意思,但是随着接触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校、教师、课程和材料越多,在我心头积攒的困惑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严重。在今天下午交流的过程中,我将这样的困惑重新进行了梳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我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令我十分困惑的情况进行分析:
困惑一“时隔多年,问题依旧”。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及实践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实现有机结合,由此产生的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实践,是基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断,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键是最后一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这就是当下课程思政形成的源头。但是,自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出并在实践中开始探索的过程中,本身就伴随着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教师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接受、破除误区、逐步认同的过程,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狭义理解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涵”、“在表面层析贴标签”、“在实践中生硬融入、两张皮现象严重”等问题。不管教师们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是否成熟、理性,但是课程思政这件事却越来越呈现为“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好、做精、做出成效”的状况,只要与育人有关的事儿都必须与课程思政联系起来,对于课程思政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各种有关教育的红头文件中,而且越来越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凡是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各类事项,都已经和课程思政联系在一起了。各种评估、申报材料、教学展示与竞赛中,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做法及成效,已经成为必填的重要内容。慢慢地一些教师从不怎么认可到逐步的接受、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当然这种需求也成就了不少人的理想,也为就业和繁荣经济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力量,还是希望通过一些努力来让这件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事能够落地生根而奔走、宣讲等。同时也让一部分专业教师成为这种事情的受益者。本来最早的一批探索者通过摸索逐步形成了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经验,未来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形成可参考的模板,后者即使照葫芦画瓢也能够形成基本的样子。但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个样子的。直到最近我在网络上参加了几个省份的竞赛课程打磨、一流课程、示范课程申报材料的评审等,发现几年前课程思政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所遇到的“课程思政的瓶颈与困惑”,依然在几年以后的现实当中,出现的问题几乎与过去的一模一样,“涛声依旧”!因此,我个人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绝不能仅仅只是在操作层面、也就是战术层面的技巧、办法上下功夫,还是应当普及对于课程思政本质的深刻认识、从教书育人的层面来思考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困惑二“课程思政、略显幼稚”。事实上,在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的问题上,只要能够深刻理解做一名教师对于“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就会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种认识误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种各样的观摩、评审的过程中,我是真心对专业课教师做课程思政所表现出来的窘态、甚至可笑的、低级的一些做法,既好笑又同情我们的专业老师。我在想,如果不专门针对课程思政,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各自的领域中也是个顶个的高手,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上往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做出的贡献、以及对于事业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恰恰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在专业领域中如此聪明的人会在课程思政方面显得局促不安、缺乏自信甚至幼稚可笑,除了在第一个问题中所报罗出来的教育教学的态度及其深刻地感悟不足的原因之外,我认为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涉及到对于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中,在挖掘与课程有关的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做课程思政本来的要求是在专业课自身上去挖潜,而不是到处去找了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都是一些空洞的标签、语录粘贴到需要的场合,我把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是打井而不是翻地”。另外,造成我们当下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思政课,看起来硕果累累实则学生并不买账,一是我们的课程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即使是专业课也会出现学生觉得没意思、无法打动学生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同时,史上最难得事儿就是教育说服别人、特别是要打动学生;空洞的说教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这里面既要做到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专业课教师做讲好本身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是据我观察判断,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做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几乎很少是为了加强日常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而是关注点一定是在比赛中获得什么样的成绩,申报各种课程项目。一名教师满脑子的都是“名利”,自然就少了一些主动和学生加强联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专业教师需要对于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的深入理解,通过在教学中设定教学情境、带着情感教学、体现教师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够想办法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有人在专门做课程思政的案例和解决方案,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课程思政操作宝典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等。客观地讲,有些课程思政的案例做的比较精致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有距离;另外,自己切身感受的——课程思政的重难点不在操作而在育人的思想和理念;课程思政是内生育人而不是外嵌育人讲好课程思政一定要做到头脑之中有育人;心目之中有学生。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讲好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本身。仅仅靠完成绩效、完成考核指标,是上不好课程的。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